YUE Suwei, CHEN Shimeng. Exca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in the "Systematic Gemmology of Jade" Course[J].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 2023, 25(1): 101-106. DOI: 10.15964/j.cnki.027jgg.2023.01.013
Citation: YUE Suwei, CHEN Shimeng. Exca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in the "Systematic Gemmology of Jade" Course[J].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 2023, 25(1): 101-106. DOI: 10.15964/j.cnki.027jgg.2023.01.013

Exca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in the "Systematic Gemmology of Jade" Course

More Information
  • Received Date: February 23, 2022
  • The exca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the ke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s the core course of gemmology and material technology, the course "Systematic Gemmology of Jade" plays a key role in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nspiring comprehensive literacy in gemmology.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ir values. This article sets out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course, including jade formation, gemm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jade identification and jade culture, and deeply excavates the outlook on life, values, scientific spirit, nationalism, and humanistic quality in each knowledge poin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mutual integr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gemmological talents with excellent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character.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称《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2]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而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立德树人”的前提在立德,落脚点在树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念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所在,使命所在。课程作为思政重要载体,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是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方面[3]。扎实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筑牢课程建设“主战场”、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位教师、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特别是专业教师和专业课程,将有助于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纲要》中明确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2]这为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标准,指明了方向。

    地质类相关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研究不断深入,高校教师对不同课程的思政教学进行了探索,思政育人的切入角度、思路和方法等不断取得进展,如“地质学基础”中哲学思维、国家力量、家国情怀、科学思维、人文素养五方面的育人元素的挖掘[4],“结晶学与矿物学”中利用“挖掘、实践、拓展”方法在课程知识点挖掘思政元素[5]等,使得地质类专业的课程思政逐步丰富和深入。同时,有学者对《宝石学教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也进行了新的尝试,指出了宝玉石蕴含的“美学熏陶、道德比拟、意志磨练”三个方面的思政教育价值[6],也为宝玉石思政元素的挖掘提供了新思路。“系统玉石学”课程是宝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岩石学、矿物学的延伸,与地质学基础课程有众多共通之处,如何从上述课程汲取经验,使“系统玉石学”的课程思政育人元素不断丰富,并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吸引力,值得深入思考。

    “系统玉石学”课程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将为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提供帮助,同时建立起学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尚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系统玉石学”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与体系的构建,对其应用至教学实践,培育专业扎实、品格优良的宝石学应用型人才,尤为重要。

    “系统玉石学”是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珠宝学院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的一门专业骨干课程,其前期预备课程有“地质学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宝石鉴定原理与方法”等。经三个学期的学习,大二学生对专业课程期待度更高,如何在课程中调动学生对于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十分重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课程思政融入的难度大大增加。

    “系统玉石学”内容涵盖翡翠、软玉、独山玉、绿松石、岫玉、欧泊、碳酸盐玉、萤石、孔雀石、青金石、查罗石、钠长石、葡萄石、石英质玉等常见品种,蔷薇辉石、苏纪石、天然玻璃、方钠石、丁香紫玉、海纹石、硅孔雀石等少见品种,以及鸡血石、寿山石、青田石;涉及上述各玉石品种的宝石学性质、优化处理品、仿制品及其品质评价。在本文中,笔者立足于“系统玉石学”各玉石品种,将内容扩展至各玉石的形成作用、宝石学特征、玉石鉴定和玉石文化等知识点,再向外延伸至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建立课程知识点与育人元素的有机联系(图 1),以期达到思政育人“润物细无声”的目标。

    Figure  1.  Content of the "Systematic Gemmology of Jade" course and the exca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挖掘思政育人元素,逐渐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形成完备的课程思政育人方案,并在实践中持续总结、巩固、提高。正如,玉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挖掘浅显易懂与人相通的道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将有助于学生对玉石形成的理解,建立科学思维方式,打下良好的玉石鉴定基础。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元素融合也将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助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本文全面梳理“系统玉石学”课程知识点,从中挖掘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四个方面育人元素的内容,进行详细实例阐述,旨在为育人元素挖掘及其课堂融入提供借鉴和参考。

    近年来,珠宝市场是制假售假的“重灾区”,一些不法商家为攫取高额利润,铤而走险,制假售假泛滥,手段五花八门,时至今日依然屡禁不止。作为未来宝玉石鉴定从业者,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走上歪路。如何抵挡“高利润”的诱惑?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及时注射“预防针”。在这种市场乱象中正本清源,培本固元,需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职业责任感、荣誉感引导。从未来从业角度出发,课程中融入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学生竖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在玉石鉴定、鉴定原则、未来职业规划等方面中抽提上述育人元素。

    例如,作为未来珠宝从业者,首先,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无论何时都需根据实物进行鉴定、分级,切不可未见物品,妄下结论,乱出证书。其次,要抵挡住“高额利润”的诱惑,坚持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参与“造假售假”,伤害的是珠宝行业,砸的是自己的“饭碗”,更是违法犯罪。第三,面对层出不穷的造假手段,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鉴定本领,坚持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最后,无论何时何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职业理想,要坚守职业道德和操守,加强自我修养,坚决与造假者做斗争,任何时候都不能走上出假证、卖假货的违法道路。因此,在课程中时常融入上述内容,并以一些反面典型案例作为警示,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职业理想。

    大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塑造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期,大学二年级更是承前启后的阶段。“系统玉石学”课程内容中挖掘正确价值追求的思政育人元素,将对其健康的心理塑造和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起到重要作用。众所周知,玉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其中可以挖掘出一些与人生价值追求相关的育人元素。通过通俗易懂讲解,实现知识目标与思政目标双收获。

    例如,大理岩常由灰岩经区域变质作用而来[7]。变质作用使得灰岩颗粒结晶变粗,颜色由灰色/深灰色变为白色,成为了雪白的大理岩。高温、高压变质作用是持续纯化的过程,是一种“去伪存真”。在此可引入如下元素:人生要经受磨砺与淬炼,“高温、高压”的经历则正是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有效途径,只有在经历中不断修炼提升,精神才能如白雪一样无暇,如钢铁一样坚韧。还比如,人们对于美玉的追求,应该深刻理解其形成作用的不易,而不单单追求其稀有和升值。同理,一块璞玉不能充分绽放它的魅力,需经精心设计、细细雕琢,俗语说“玉不琢,不成器”,在经历了“千琢万磨”后方能成为“美玉”,而我们自己又何不是如此呢?每位同学都是自己的“玉雕大师”。

    科学思维常指科学逻辑,是一整套理论体系。玉石作品以佛教题材、历史人物、植物、动物等纹饰,利用比拟、比喻、借代、谐音等手法,来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常用灵芝代表“如意”等。这些纹饰图案和相关的俗语,常带有神话色彩,很容易陷入“迷信”的陷阱。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这些纹饰图案及其寓意,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其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认识物质世界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及其联系,领悟所有的事物存在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是建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关键。世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在千变万化里,有的事物消失,有的事物出现,玉石也不例外,很多玉石的形成就是一系列变化的结果。

    例如,孔雀石、绿松石等玉石常常是次生蚀变的产物。两者都可以由铜的硫化物(如黄铜矿CuFeS2)次生蚀变而来[8-9],但在不同外部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矿物,孔雀石是碳酸盐,而绿松石是磷酸盐。这说明即使在物质基础相同,外部条件有所差异时,会形成不同产物。之所以形成孔雀石、绿松石,而不是其他矿物,首先,与产物孔雀石、绿松石都是含铜的矿物这一物质基础密不可分,物质基础是前提。其次,外界环境是条件,正因有适合形成孔雀石、绿松石的外界环境条件,才能形成孔雀石、绿松石;但是,在外界环境条件有所差异时,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作用于原有的物质基础,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条件形成的是孔雀石,另一些条件形成的是绿松石。因此,物质基础和外部环境条件都是关键,缺一不可。再如,蛇纹石玉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超基性岩(橄榄岩、辉石岩)或白云岩经热液交代作用而来[8]。共同点是相似的外部条件和相近的物质基础。前者形成的蛇纹石偏暗绿色,杂质多,后者则较为颜色浅,内部纯净,品质较好。这又说明,即使初始矿物种类不同,即物质基础不尽相同时,也可能形成一种矿物,但仍有差异。因此,每个个体都是在发展变化中,这种变化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但始终是在自身基础上的变化。如何能成为更好的自己,需要让学生懂得启动自身内生动力,即自发自觉的学习,并持续增强修为和本领,才能成长成才。

    众所周知:团结就是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用“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来比喻“各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是团结的大家庭,大集体,正因有了这种团结的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玉石是矿物的集合体,而宝石学特征中的结构特点与人之间的集体有相似之处。

    例如,石英岩与和田玉的结构有相似,也有不同。两者都是集合体,前者常为粒状变晶结构,颗粒与颗粒“肩并肩”,后者颗粒细腻交织在一起形成纤维交织结构,或毛毡状结构,这种结构使细小的颗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犹如“手拉手”。石英岩颗粒的“肩并肩”不如和田玉的“手拉手”韧性好,原因在于颗粒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为团队一份子,个体要发挥更大的力量,就要有团队协作精神。作为一名中国人,要手拉手,心连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这样才能彰显坚韧意志,迸发磅礴伟力。在此处将玉石的结构和团结的精神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可以融入民族团结的典型案例,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革命传统教育是德育重要内容,在大学生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对筑牢信仰之基至关重要。玉石的形成、结构等特点有很多能够与革命故事相结合之处,在原理的讲解过程中,将革命精神传递给学生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于玉石的形成的理解。

    例如,翡翠、和田玉等玉石的次生矿,常常是河道、古河道、河流阶地中的“鹅卵石”。无论是翡翠的“老坑种”,还是和田玉“籽料”,都因价值不菲,而受到追捧。为什么质量上乘玉石的集中出现在“鹅卵石”中?因为原生矿石经历风化、剥蚀、搬运过程,长距离的搬运受到持续的撞击,沿途的“颠沛流离”,多数是质地细腻、结构致密、性质稳定的部分被保留了下来。此外,有学者认为,质地细腻的翡翠(如冰种)之所以细腻透明,在于其经历了后期地质作用改造[10],这一额外“磨砺”成就了翡翠的“细腻与坚韧”,而质地粗糙的翡翠并没有经历后期的地质作用[10]。对个人而言,经历各种考验与磨砺是成才的前提。对国家而言,无数革命者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以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昂扬斗志,是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有力保障。正如玉石细腻的结构与坚韧的特性是取得“胜利”的根本,革命者信仰的坚定与钢铁般意志是革命胜利的关键。因此,可以将玉石形成的过程与学生对革命历史、革命精神有机融合,树立学生坚定的信仰,培养坚忍不拔的品格。

    牢固树立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新要求,也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要树立文化自信,就要立足传统,纵观古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库,玉石文化的历史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人对玉石的开发利用可以追溯到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11]。因此,“系统玉石学”课程中涉及部分玉石文化的内容,可以很好的融入传统文化,引申到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例如,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及最近备受关注的“三星堆”遗址等等,一些如“C形龙”“玉璧”“玉琮”“金缕玉衣”等代表性文物,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再如,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是金镶玉,而金镶玉正是中华传统玉石文化的经典缩影。通过奥运会,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奔向世界。“一带一路”倡议发起以来,玉石也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这是一种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体现。因此,思政元素可以立足玉石文化,引导学生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汲取营养,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也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

    历史是一面镜子,诗词歌赋是文化瑰宝。学生对历史、诗词的了解和理解,反映其文学底蕴,更体现其人文素养。汉语中有大量与玉相关的成语,这些都为育人元素挖掘提供了良好素材,而“君子比德与玉”的传统和玉相关的故事,如“孔子论玉十一德”“完璧归赵”等等,也为育人元素挖掘提供了源泉。因此,在玉石的结构、质地部分,可以适当融入这些故事,能够扩展学生视角,增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同时更加深刻理解玉石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审美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素养的高级阶段。它贯穿于教育教学各阶段,涵盖生产生活各方面。

    例如,玉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更是集美术、设计、雕刻于一体。俗语称“玉不琢,不成器”,一件精美的玉石作品必然要经过精心巧妙的设计,细致雕刻打磨。因此,在玉石鉴定的教学环节中,融入审美教育元素,在审美培养的教学情境中创造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将文化自信落实到美育和思政教育中,促进审美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大学生要树立思想交流、相互帮助、互通有无的共享理念,也要持续培养开放包容的思想,而一些玉石的形成,也常常蕴含着“共享”的概念。

    例如,和田玉(透闪石)常是接触交代变质作用的产物[12]。中酸性岩浆向上侵位,在与围岩(灰岩、泥质灰岩、灰质白云岩)接触带发生接触交代变质作用,高温岩浆提供二氧化硅,围岩提供钙、镁,形成了硅灰石、透辉石、石榴子石、透闪石等富含钙镁的硅酸盐矿物,质量上乘者可作宝玉石,如和田玉、石榴子石等。此外,接触交代作用还可以形成铜、铅锌、铁等金属矿床,是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由此可知,接触交代变质作用是一种常见的地质作用,正是存在物质交换,才使得成矿作用发生。在此可以较好的引入“人类的共享理念”,因为人类的进步需要共享文明成果,个人的进步也需要彼此思想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目标。绿色环保的生态文明家园,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必然追求,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与认知,充分挖掘生态文明理念中有利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

    例如,“系统玉石学”课程中,从玉石鉴定,玉石开采、切割、打磨等各流程,挖掘环保的内容,如节约取材、用料,节约用水、用电等方面,教师可进行自我观念表达,将其现实意义通过课堂教学来向学生表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新路,使学生逐步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开展的背景下,如何在宝石学专业课程中“悄无声息”的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根本,在专业课程知识点中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则成为思政教育的关键。在“系统玉石学”课程中的知识点融入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四个方面的思政育人元素,增加课堂趣味性与吸引力,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为筑牢课程思政“主阵地”,坚守课程思政“主渠道”提供有力保障。

  •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2016-12-09].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i Jinping emphasized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hould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create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y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EB/OL]. [2016-12-09].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in Chinese)
    [2]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Noti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printing and distributing the Guidelin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B/OL]. [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in Chinese)
    [3]
    谢辉.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人民日报治理之道: 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EB/OL]. [2019-09-09].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9/0909/c1003-31342775.html.

    Xie H. Keep a good channel and plant a good responsibility field. People's Daily Governance: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EB/OL]. [2019-09-09].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9/0909/c1003-31342775.html. (in Chinese)
    [4]
    郑德顺, 石梦岩, 李云波, 等. "地质学基础"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知识体系构建[J]. 中国地质教育, 2020, 29(4): 39-4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DZ202004009.htm

    Zheng D S, Shi M Y, Li Y B, et al. Construc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n essentials of geology[J].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0, 29(4): 39-42.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DZ202004009.htm
    [5]
    李晓敏. 融合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 中国地质教育, 2021, 30(4): 46-5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DZ202104010.htm

    Li X M. Teaching system structuring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of crystallography and mineralogy[J].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0, 30(4): 46-50.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DZ202104010.htm
    [6]
    高翠欣, 高翔莲, 尹作为. 《宝石学教程》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及其探索[J].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2022, 24(1): 84-8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SHB202201009.htm

    Gao C X, Gao X L, Yin Z W.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course Gemology and its exploration[J].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 2022, 24(1): 84-88.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SHB202201009.htm
    [7]
    路凤香, 桑隆康. 岩石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Lu F X, Sang L K. Petrology[M]. Beijing: Geological Press, 2002. (in Chinese)
    [8]
    赵珊茸. 结晶学及矿物学[M]. 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Zhao S R. Crystallography and mineralogy[M]. 3rd ed.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7. (in Chinese)
    [9]
    潘兆橹. 结晶学及矿物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3.

    Pan Z L. Crystallography and mineralogy[M]. Beijing: Geological Press, 1993. (in Chinese)
    [10]
    黄凤鸣, 古清慧, 邹严寒. 翡翠的成分和结构特征及其与种或地的关系[J].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2000, 2(1): 7-14, 6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SHB200001001.htm

    Huang F M, Gu Q H, Zou Y H. Mineral compositions and textures of jadeite jad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quality types[J].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 2000, 2(1): 7-14, 66.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SHB200001001.htm
    [11]
    倪伟. "玉文化"起源追溯至9000年前, 解读十大考古新发现[EB/OL]. [2019-05-05]. https://www.sohu.com/a/393116214_114988.

    Ni W. The origin of "jade culture" can be traced back to 9000 years ago,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n new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EB/OL]. [2019-05-05]. https://www.sohu.com/a/393116214_114988. (in Chinese)
    [12]
    张蓓莉. 系统宝石学[M]. 2版.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6.

    Zhang B L. Systematic gemology[M]. 2nd ed. Beijing: Geological Press, 2006. (in Chinese)
  • Cited by

    Periodical cited type(2)

    1. 陶隆凤,李艳,史淼,任健红,金翠玲,王礼胜. 一流课程背景下“钻石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4(04): 129-132 .
    2. 林媛. 内容与形式美兼具——珠宝专业系列教材美学价值探寻. 中国宝玉石. 2024(04): 53-58 .

    Other cited types(0)

Catalog

    Figures(1)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 (315) PDF downloads (37) Cited by(2)
    Related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