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tation: | SONG Zhonghua, TANG Shi, ZHU Wenfang, GAO Bo, LI Yujie, LU Taijin. Spectral Characteristic of Natural and HPHT-Grown Type Ⅰb Diamonds[J].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 2021, 23(6): 51-57. DOI: 10.15964/j.cnki.027jgg.2021.06.005 |
天然黄色钻石的致色因素较多,主要有N2和N3色心致色、孤氮(C型氮)致色、H3色心致色、以及480 nm色心致色[1-2]。据GIA实验室数据[2]统计,孤氮致黄色的钻石约占13%,是除N2和N3致黄色外最多的一种致色因素。氮元素最初以孤氮原子的形式取代钻石中的碳原子,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氮在钻石中经历由孤氮向聚合氮转化的过程,钻石的类型也如下依次转化[3],Ⅰb→Ⅰb>ⅠaA→Ⅰb=ⅠaA→Ⅰb<ⅠaA→ⅠaA→┄→ⅠaB→Ⅱa, 该转化过程直接导致天然钻石类型多样丰富,氮的类型以及其相对含量不同,进而对钻石性质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天然钻石形成时间以及在地下经历的时间都很长,因此天然钻石中纯Ⅰb型钻石非常少,从2 000粒黄色钻石中挑出12粒纯Ⅰb型钻石(图 1a),占比0.6%。纯Ⅰb型钻石中最主要的氮的类型是孤氮(C型氮),在可见光区产生560 nm以下的渐变吸收;在中红外区产生1 130 cm-1处的宽吸收峰和1 344 cm-1处的吸收线[1],无1 282和1 175 cm-1处的吸收峰。孤氮在可见光区和中红外区产生的吸收的强弱和孤氮原子含量有关,孤氮含量越高,产生的吸收越强,钻石的颜色越深[2]。
未经后期高压高温处理的高压高温合成黄色钻石主要以Ⅰb型为主,前人[4]对黄色高压高温合成钻石的研究已非常详实,包括缺陷分布、生长特征以及宝石学鉴定特征等。本文重点通过对天然和合成纯Ⅰb型钻石的测试以及对比分析,研究天然与合成纯Ⅰb型钻石在光谱上的主要差异,为实验室检测此类钻石提供依据。
本次研究钻石样品包含天然纯Ⅰb型黄色钻石样品12颗(图 1a),主要来源于国内以及香港钻石批发商,大小0.006~0.170 ct,多数约为0.01 ct,颜色为淡黄色到正黄色,其中一颗样品为正黄色,11粒样品带有不同程度褐色调(图 1a);合成黄色钻石样品41颗,主要为原石,最大2.00 ct,最小0.15 ct,颜色为淡黄色、黄色至褐黄色(图 1b),内部均可见明显的金属包裹体,来源于国内的7家主要的高压高温合成钻石公司。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采用仪器型号为美国ThermoFisher公司的Nicolet6700型红外光谱仪。测试条件:采用6×Beamcondensor(6倍光速聚焦器)对研究样品进行透射扫描,扫描范围6 000~400 cm-1,分辨率2 cm-1,扫描次数128次。
光致发光光谱分析采用仪器Reinshaw InVia型激光拉曼光谱仪分别在325、473、532、785、830 nm激光器条件和液氮环境下获得钻石样品的光致发光光谱(PL谱)。测试条件:面扫描以484、503 nm和883 nm为中心静态扫描,功率100%,积分时间1 s,扫描次数1次;点扫描采用接谱扫描模式,功率根据样品发光强度选择,积分时间1 s,扫描次数1次;325 nm激光器测试范围350~1 050 nm,473 nm激光器测试范围为480 ~700 nm,532 nm激光器测试范围为535~900 nm,785 nm激光器测试范围为790~1 050 nm,830 nm激光器测试范围为830~1 050 nm。
荧光图像观测采用De Beers公司的DiamondViewTM钻石观察仪,用于荧光、磷光及生长结构的观察。紫外光源波长小于230 nm,激发功率50%,积分时间因样品发光强弱调节至图像及结构清晰。
对比天然与合成Ⅰb型钻石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2)发现,二者在1 500~1 000 cm-1区域内的最主要吸收特征为1 130 cm-1处的吸收宽峰和1 344 cm-1处的吸收尖峰,高压高温合成Ⅰb型钻石的1 130 cm-1处的吸收宽峰的主峰位为1 130 ~1 127 cm-1,且多数峰值为1130(± 0.5) cm-1,天然钻石位于1 130 cm-1处的吸收峰的峰值范围相对较大,为1 125~1 138 cm-1;合成Ⅰb型钻石在1 400~1 350 cm-1内无任何吸收特征,而12粒天然钻石中有6粒可检测到弱的1 358 cm-1处的吸收特征峰(图 2a)。合成与天然Ⅰb型钻石样品在2 688 cm-1处都有明显吸收峰,2 688 cm-1是1 344 cm-1处吸收的倍频峰,其强度与氮含量有关,氮含量高则2 688 cm-1处的吸收峰强,氮含量低则该处的吸收峰弱,由于2 688 cm-1的半峰宽比1 344 cm-1的半峰宽大,因此在钻石中孤氮含量特别低的时候,也可以检测到2 688 cm-1处的吸收峰[5]。
在3 500~3 000 cm-1范围,合成钻石与天然钻石样品一样,都未检测到与氢有关的吸收峰。在5 000~4 000 cm-1范围,合成钻石样品无任何吸收特征,而12个天然钻石样品中有11个可检测到4 065、4 110、4 165 cm-1附近的吸收峰(图 2b)。4 065、4 110 cm-1以及4 165 cm-1处的吸收峰又被称为“琥珀心”(Amber Center)[6],琥珀心是天然褐色钻石的一个常见特征,在没有褐色调的钻石中未发现琥珀心。“琥珀心”是区分天然与合成纯Ⅰb型钻石最为主要特征之一。
合成钻石与天然钻石的氮含量也有较大的区别,根据公式Nc(ppm)= 37.5×α1 344(cm-1)计算氮含量[7-9]发现,天然钻石中的氮含量普遍较低,合成钻石中的氮含量普遍较高(图 2)。12粒天然钻石样品中最高氮含量为30 ppm,最低为3.6 ppm,平均氮含量为10 ppm;合成钻石样品中,2个公司合成产品中氮含量较低(8颗合成钻石样品中氮含量最高为43 ppm,最低为4 ppm,平均氮含量低于20 ppm),其余5个公司共计33颗合成钻石样品,其中氮含量最高为147 ppm,最低为30 ppm,平均氮含量为85 ppm。从图 3可以看出,相对于钻石本身的吸收,合成钻石中1 130 cm-1和1 344 cm-1处吸收峰的吸收系数要大一些。
采用325 nm激光器激发样品时,所有黄色合成钻石样品中未发现415 nm发光峰,用静态模式以484 nm为中心,在液氮条件下进行面扫描,HPHT合成黄色钻石样品的484 nm发光峰与钻石的生长区有关[10],在八面体生长区484 nm发光峰很明显,在立方体生长区较弱或几乎检测不到(图 4a)。此外,还可检测到489、494、496.5 nm等与镍有关的发光峰。
采用473 nm激光器激发样品时,在液氮温度下用静态扫描模式进行面扫描,发现位于489、494 nm和503.2 nm的发光峰均与钻石生长分区有关,489 nm的发光缺陷主要分布在立方体生长区,503.2 nm是H3缺陷,含有两个氮原子和一个空穴,通常在高压高温合成钻石过程中,很难形成聚合氮,但实际上在合成钻石生长过程中,立方体生长区会形成H3缺陷[10](图 4b)。
采用532 nm激光器激发样品时,所有合成钻石样品都有很强的与NV缺陷有关的637 nm发光峰,由于合成钻石中孤氮含量相对较高,相对于637 nm发光峰的强度,575 nm发光峰通常很弱。
采用830 nm激光器激发钻石时,液氮温度条件下用静态扫描模式进行面扫描,可以发现,883/884 nm双峰的分布也与钻石生长区有关,883/884 nm发光缺陷主要分布在八面体生长区,在八面体和立方体的交界区域,883/884 nm发光峰最强[10](图 4c)。所有合成钻石样品都可检测到强的986 nm发光峰(H2),H2缺陷与H3一样,在立方体生长区含量比较高,在八面体生长区含量低。
12颗天然钻石样品中有5颗可检测到弱或极弱的415 nm发光峰,强或极强的503.2 nm发光峰,以及很强的986.2 nm发光峰(H2)。除1颗样品外,其余11颗样品均可检测到575 nm和637 nm发光峰,且637 nm发光峰远远强于575 nm发光峰。在纯Ⅰb型钻石中,637 nm缺陷结构为NV-,575 nm缺陷结构为NV0,由于纯Ⅰb型钻石中孤氮含量相对高,所以NV-的含量要远远高于NV0的。天然纯Ⅰb型钻石样品中还可检测到一些合成钻石中未发现的发光峰(表 1)。12颗天然纯Ⅰb钻石中有4颗可以检测到883/884 nm双峰,该发光双峰与镍有关。无论是天然还是合成钻石,当含有883/884 nm双峰时其氮含量都相对较少,4颗含镍的天然钻石中氮含量最多为8.4 ppm;在氮含量高的合成钻石中很难检测到883/884 nm发光双峰,在氮含量较低的合成钻石中则可检测到非常明显的883/884 nm双峰。大部分天然钻石中还可检测到829/830 nm发光双峰,该峰具体结构未知,但在合成钻石中未发现该特征峰。
发光峰峰位/ nm | 激发波长/ nm | 天然Ⅰb型钻石 | 合成Ⅰb型钻石 |
415 | 325 | 5/12 | 无 |
484 | 325 | 无 | 有 |
489 | 325,473 | 无 | 有 |
494 | 325,473 | 无 | 有 |
496.5 | 325、473 | 1/12 | 部分有 |
503.2 | 325、473 | 有 | 有 |
523.6 | 473 | 无 | 部分有 |
537 | 473 | 9/12 | 无 |
566 | 473、532 | 6/12 | 无 |
575 | 473、532 | 11/12 | 弱 |
637 | 473、532 | 11/12 | 有 |
658 | 473 | 无 | 部分有 |
829/830 | 785 | 10/12 | 无 |
883/884 | 325、532、785、830 | 4/12 | 有 |
953 | 785、830 | 7/12 | 无 |
986 | 785、830 | 有 | 有 |
在超短波紫外荧光观察仪(DiamondViewTM)下观察钻石样品荧光, 结果显示,天然钻石与合成钻石样品具有完全不同的发光特征。合成黄色钻石样品通常发绿色荧光,且荧光分区明显,黄绿色发光区为立方体生长区,不发光或发光极弱的区域为八面体生长区(图 5a,图 5b);天然纯Ⅰb型钻石样品的荧光颜色同样以绿色为主,并可见平行密集双向交叉滑移线,12颗样品中有9颗样品的荧光呈绿色(图 5c),2颗样品显示绿色与橙色相间荧光(图 5d),1颗样品显示以橙色为主的荧光特征(图 5e)。
合成钻石样品的光致发光特征的面扫描图(图 3)与超短波发光图像(图 5a,图 5b)对比发现,484 nm和883/884 nm缺陷容易进入八面体生长区,503.2 nm缺陷导致合成黄色钻石在超短波紫外线下发黄绿色荧光。H3的零声子线位于503.2 nm处,发绿色荧光,NV-的零声子线位于637 nm处,发橙红色荧光,因此当钻石中H3含量比较高时,钻石的荧光颜色以绿色为主,而当钻石中NV-含量较高时,钻石的荧光以橙红色为主。通过统计天然与合成钻石样品中H3与NV-的含量发现,在合成钻石中,H3的含量比NV-的要高,所以其荧光以绿色为主。而本文中所研究的12颗天然钻石中,有9颗中的H3含量比NV-的高,因此也呈绿色荧光;2颗样品中NV-含量比H3的高,因此荧光颜色为绿色与橙色相间;1颗样品中NV-的含量占主导,所以其荧光颜色以橙色为主。
天然纯Ⅰb与高压高温合成Ⅰb型钻石都是仅含有孤氮的钻石,但其生长环境不同导致其在结构、杂质缺陷以及缺陷类型上不同,通常可以观察其生长结构特征来区别二者。但当钻石特别小,小于0.01 ct时,很难在DiamondViewTM下观察到明显的生长分区特征,就需要对其所含杂质缺陷以及缺陷类型进行详细分析。
(1) 天然纯Ⅰb钻石的红外光谱与高压高温合成钻石的几乎一样,但天然钻石中常会有1 358 cm-1处的吸收峰,多数具有“琥珀心”(4 065、4 110、4 165 cm-1等),这是天然钻石与合成钻石Ⅰb型钻石的主要区别特征。
(2) 天然黄色钻石的氮含量较低,而高压高温合成黄色钻石中氮含量普遍较高,尤其是在超短波紫外光下荧光弱或无荧光的合成钻石,其氮含量更高。
(3) 合成钻石与天然钻石的光致发光光谱有明显差异,合成钻石中会有很多与镍相关的发光缺陷,如484、489、494、658 nm以及883/884 nm等,天然钻石中也会有镍杂质,但还会有其他特征缺陷存在,尤其是415 nm以及829/830 nm缺陷。
[1] |
宋中华, 魏华, 田晶. 钻石辨假[M]. 北京: 文化出版社, 2017.
Song Z H, Wei H, Tian J. Identification of diamonds[M]. Beijing: Cultural Development Press, 2017. (in Chinese)
|
[2] |
Breeding C M, Eaton-Magaña S, Shigley J E. Naturally colored yellow and orange gem diamonds: The nitrogen factor[J]. Gems & Gemology, 2020, 56(2): 194-219. https://www.gia.edu/gems-gemology/summer-2020-naturally-colored-yellow-orange-diamonds
|
[3] |
Woods G S. Platelets and infrared absorption of type Ⅰa diamonds[M]. Proc. R. Soc. Lond. A, 1986: 219-238.
|
[4] |
Eaton-Magaña S, Shigley J E, Breeding C M. Observations on HPHT-grown synthetic diamonds: A review[J]. Gems & Gemology, 2017, 53(3): 262-284. https://www.gia.edu/gems-gemology/fall-2017-observations-hpht-grown-synthetic-diamonds
|
[5] |
Hainschwang T, Fritsch E, Massi L, et al. The C center isolated nitrogen-related infrared absorption at 2 688 cm-1: Perfect harmony in diamond[J]. Journal of Applied Spectroscopy, 2012, 79(5): 737-743. doi: 10.1007/s10812-012-9664-5
|
[6] |
Massi L, Fritsch E, Collins A T, et al. The "amber centr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brown colour in diamond[J]. 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2005, 14(10): 1 623-1 629. doi: 10.1016/j.diamond.2005.05.003
|
[7] |
Fisher D, Lawson S C. The effect of nickel and cobalt on the aggregation of nitrogen in diamond[J]. 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1998(7): 299-304.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596359700246X
|
[8] |
Kiflawi I, Mayer A E, Spear P M, et al. Infrared absorption by the single nitrogen and A defect centres in diamond[J]. Philosophical Magazine B, 1994, 69(6): 1 141-1 147. doi: 10.1080/01418639408240184
|
[9] |
Boyd S R, Kiflawi I, Woods G 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rared absorption and the A defect concentration in diamond[J]. Philosophical Magazine B, 1994, 69(6): 1 149-1 153. doi: 10.1080/01418639408240185
|
[10] |
Collinss A T, Kanda H, Burns R C. The segregation of nickel-related optical centres in the octahedral growth sectors of synthetic diamond[J]. Philosophical Magazine B, 1990, 61(5): 797-810. doi: 10.1080/13642819008207562
|
发光峰峰位/ nm | 激发波长/ nm | 天然Ⅰb型钻石 | 合成Ⅰb型钻石 |
415 | 325 | 5/12 | 无 |
484 | 325 | 无 | 有 |
489 | 325,473 | 无 | 有 |
494 | 325,473 | 无 | 有 |
496.5 | 325、473 | 1/12 | 部分有 |
503.2 | 325、473 | 有 | 有 |
523.6 | 473 | 无 | 部分有 |
537 | 473 | 9/12 | 无 |
566 | 473、532 | 6/12 | 无 |
575 | 473、532 | 11/12 | 弱 |
637 | 473、532 | 11/12 | 有 |
658 | 473 | 无 | 部分有 |
829/830 | 785 | 10/12 | 无 |
883/884 | 325、532、785、830 | 4/12 | 有 |
953 | 785、830 | 7/12 | 无 |
986 | 785、830 | 有 | 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