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排行

  • 最近一个月内用户统计排行(不含本月)
  • 半年内用户统计排行(不含本月)
  • 一年内用户统计排行(不含本月)
  • 两年内用户统计排行(不含本月)
  • 三年内用户统计排行(不含本月)
1
2
摘要:
选取危地马拉高档绿色翡翠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宝石显微镜、偏反光显微镜、激光显微拉曼光谱仪和电子探针仪等测试手段,开展了翡翠样品的外观特征、放大观察、组成矿物、显微结构、拉曼光谱及矿物化学成分研究。根据矿物组成及其演化,将成矿作用分为三期:(1)早期成矿作用产物为具粗粒、半自形-自形粒柱状结构的硬玉,化学成分很纯;(2)主成矿期以交代作用为主,早阶段形成的产物为颗粒细小的硬玉,与第一期的硬玉相比含有相对较高的FeO、Cr2O3、MgO和CaO含量,晚阶段形成的产物为颗粒细小的绿辉石,MgO和CaO含量高,因Cr2O3含量具规律性变化而相应呈深浅不同的绿色;(3)晚期成矿作用产物为硬玉(或钠长石)+榍石等,呈充填结构,榍石呈网脉状分布于硬玉、绿辉石颗粒之间或微裂隙中。晚期的硬玉(钠长石)+榍石+流体包裹体组合,即翡翠中的白色棉状物,实际上是一类流体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中的流体相,含有CO2、CO等成分,其中2 145 cm-1处的特征拉曼位移峰最强、指示着CO含量很高的强还原成矿环境,这与样品中普遍存在无定型碳相印证。结果显示,所研究大多数危地马拉高档绿色翡翠样品的矿物组成以硬玉为主或硬玉是其主要矿物之一,白色棉状物中普遍出现的“晚期硬玉+网脉状榍石+以CO为主的流体包裹体”的组合,可以作为危地马拉高档绿色翡翠与缅甸绿色翡翠鉴别的重要参考特征。
3
摘要:
具有浓烈的帝青色的青金石在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罗马、古印度、古中国等多个早期古代文明发源地均有所使用,但因为产地的缺乏以及考古材料的约束,国内对青金石产地源流、贸易及文化交流的认知仍较为局限。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及考古发现的研究成果,对青金石的开采、贸易及使用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为国内开展青金石宝石学与考古学等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参考。综合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虽然考古发现仍然无法解释部分遗址出土青金石的来源,但地质及考古学证据表明,阿富汗是最重要的古青金石产地;(2)早至4500 B.C.,青金石的贸易活动已有明确的组织,不同时段(4500 B.C.-3500 B.C., 3500 B.C.-1000 B.C.和1000 B.C.-公元初期)可以追溯出三条不同的贸易和运输路线,早期以陆运及河运为主,中期海运发展迅速,晚期则是三者的密切结合,路线变迁受地理环境、城市兴衰、民众需求等多因素控制;(3)考古研究及文献记载显示,古代青金石的用途及角色发生过显著改变,世界各地域古文化的差异使神圣化后的青金石的使用呈现多种表现形式,同时展现出古人对青金石颜色色彩认知的多元性。国际学术界对青金石材料资源开发、贸易及使用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探索中国古代早期玉石开发及流通提供重要的借鉴。
4
摘要:

培育钻石在世界宝石市场方兴未艾,在未来的钻石市场中极有可能会占有一席之地。对于确保天然钻石与培育钻石市场的正常与稳定发展而言,准确而有效的检测手段是重要基石。本文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培育钻石检测方法(红外光谱,荧光摄影,包裹体和光致发光光谱),同时介绍了笔者课题组研究的三维荧光光谱与时域荧光光谱技术。这些新的技术可能不会完全取代目前现有的光谱检测的方法与流程,但是作为技术储备,可以用于应对日新月异的合成方法与后续优化处理技术对检测带来的潜在挑战,为市场稳定而有序的发展做出贡献。

5
摘要:

培育钻石合成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培育钻石的晶体尺寸和晶体质量,拓宽了金刚石的应用领域,为培育钻石的市场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培育钻石合成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高压高温(HPHT)与化学气相沉积(CVD)工艺培育钻石的技术原理与特点,分析了国内外培育钻石产品的性能与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展望了培育钻石合成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介绍了培育钻石光学性能、热学性能及半导体性能的分析测试原理和常用分析测试设备,阐述了培育钻石产品在饰品、半导体、光学器件、声学器件、精密切削以及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6
摘要:
HPHT和CVD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有着相同的成分和物化性质,唯有生长时的环境、微量元素不同,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的鉴别特征至今没有一种仪器可以完全分辨出来,需要多种仪器,主要包括强磁吸附、显微放大观察、UV-Vis-NIR、深紫外光、光致发光光谱、正交偏光显微镜、磷光、热导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等测试方法分别找出微小差异,才可完全鉴别。本文列出各种仪器或方式鉴别特征予以说明。利用UV-Vis-NIR光谱中N3色心415 nm吸收峰;CVD钻石光致发光光谱中737 nm峰;CVD培育钻石在正交偏光下异常双折射条纹特征;HPHT培育钻石具有强蓝色磷光,CVD培育钻石具有中、弱磷光或无发光;热导仪部分HPHT培育钻石显示MOISSANITE,部分显示DIAMOND;在红外光谱未经HPHT改色的CVD钻石,在6 855、7 229、7 355 cm-1范围有数个C-H峰,经HPHT改色后这些峰消失。培育钻石业者除了首饰用途以外,必须积极开发工业用途才能够使培育钻石市场长久生存。
7
摘要:
近期我国连云港市东海县天成集市与网络销售平台上出现了一种自称“天然金红石晶洞”的商品,其内部的发丝状物有红棕色、蓝色等,呈束状聚集,为明确其是否天然及其具体材质,笔者结合X射线粉末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宝石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核磁共振氢谱、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测试手段,对市场上新出现的“天然金红石晶洞”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样品中的发丝状物质实为非晶的Sm掺杂铝硅基荧光玻璃光纤,Sm2+为其致色元素和荧光激活剂,其中Sm掺杂量约为22 039~32 331×10-6。伪装成天然围岩的材料则为赤铁矿相,可能由氧化铁烧结制备。
8
9
摘要:
和田玉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田玉产业也是珠宝玉石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标准GB/T 38821—2020 《和田玉  鉴定与分类》规定了和田玉的术语和定义、鉴定、分类、命名规则和鉴定证书五个方面内容,确定了和田玉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着重从标准的重难点、关键技术和创新点进行标准解析,包括标准研制过程,和田玉、糖色、碧玉、墨玉和翠青玉的定义及颜色成因,糖色的划分方法,术语的英文翻译,和田玉的常规宝石学鉴定特征、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特征,分类要求、八个颜色分类品种与主要特征以及命名规则,以便标准实施后能够更为有效地推广和使用,促进国内外和田玉市场的健康发展。
10
摘要:
近年来,云南省龙陵珠宝市场出现一种商家声称为“独龙玉”的新兴玉石,因产出量少且面市晚,开发前景可期,但目前尚无相关的宝石学及光谱学特征的研究报道。利用常规宝石学仪器、偏光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光纤光谱仪等方法对其进行详细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独龙玉”主要矿物组成为α-石英和绢云母,石英具细-中粒变晶结构,粒径为0.1~1.4 mm,以小于1 mm的细粒为主,含量高于90%;绢云母具显微鳞片状结构,重结晶特征显著,云母片晶长度最小为0.01~0.02 mm,最大为0.10~0.15 mm,含量为5%~10%,偶尔出现砂粒状锆石包裹体。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显示含有极少量的碳酸盐类副矿物,包括方解石CaCO3、球霰石CaCO3、碳钙钾石K2Ca(CO32。X射线荧光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谱测试表明,其体色由石英晶粒间呈游丝状、鳞片状的绿色绢云母引起,绢云母由Cr、Fe致色,Cr3+离子中的4A24T2能级跃迁吸收致630 nm处宽吸收带,Cr3+离子的4A24T1能级跃迁吸收及Fe2+-Fe3+离子对间的电荷迁移吸收联合致450 nm处宽吸收带,绿色调深浅与Cr、Fe含量具正相关性。红外透射光谱测试结果显示,2 853、2 924、2 956 cm-1处有强锐吸收峰,以及拉曼光谱显示强的拉曼荧光背景,均证实样品含少量石蜡,不含树脂胶。依据国标GB/T16552-2017《珠宝玉石  名称》,该“独龙玉”应定名为石英岩玉,可备注商贸名称:独龙玉或东陵石。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共5页
  • 跳转
  •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