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材料文物的保护修复及工艺”专栏序言——以故宫博物院馆藏镶嵌类文物为例

“珍贵材料文物的保护修复及工艺”专栏序言——以故宫博物院馆藏镶嵌类文物为例[J].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2024, 26(5).
引用本文: “珍贵材料文物的保护修复及工艺”专栏序言——以故宫博物院馆藏镶嵌类文物为例[J].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2024, 26(5).

“珍贵材料文物的保护修复及工艺”专栏序言——以故宫博物院馆藏镶嵌类文物为例

  •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文明古国,有众多宝贵的历史遗存。其中,珍贵材料文物不仅代表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审美特征,更是社会进步和国力强大的象征。从史前时期的刻符玉器到清代的花丝镶嵌文物,它们往往集最优质的材料和最精湛的制作工艺于一体,反映了同时期审美和技艺的水平。因此,对这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病害、恢复它作为历史文物的本体,更重要的是研究它所蕴含的工艺、艺术、科技以及历史的价值。

    如前所述,文物蕴含的文化特质、美学高度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最高水平,是应被当下国人传承和广为发扬的。抱以此心,我们召集了“珍贵材料文物的保护修复及工艺”专栏,将传统的珠宝玉石材料扩展到有机珍贵材料、贵金属、珐琅材料和艺术玻璃等,让原先较容易被现代珠宝行业忽略牙骨类、角甲类、鸟羽类等珍稀材料进入保护研究视野,共同还原古人对自然之宝的利用和巧思。本期专栏邀请了国内多家考古文博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共同探讨考古出土和馆藏的珍贵材料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专栏共收录稿件8篇,包含6篇直接操作于文物的传统保护修复技术研究和2篇利用现代数码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图像复原,分别从珍贵材料本体保护、珍贵文物保护性复制、珍贵文物展览功能复原和珍贵文物的虚拟修复多角度来探讨。其中,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存信及其团队对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国宝级绿松石镶嵌龙形器进行考古清理和保护,并采用原材料原工艺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复原。荆州文物保护中心陈华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陈丽霞共同对三星堆遗址K7祭祀坑出土的饱水象牙文物进行加固实验,验证了在使用自行配置的硅氧烷加固材料加固后,能够在维持文物原有宏观形貌和微形貌特征的同时,显著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抗崩解性能和疏水性能。故宫博物院镶嵌文物修复团队的展菲、张毅、王雪莹、田野冬雪,对包括珠宝首饰、家具陈设在内的清代宫廷器物进行了修复,具体有牙骨类、玉石类材料镶嵌挂屏、花丝点翠首饰、家具陈设璎珞珠饰的保护修复和工艺研究过程。荆州文保中心刘雪刚、荆门市博物馆全秦毅共同探讨虚拟修复对复杂病害文物展览展示的意义。专栏中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让我们能从中窥见历史的一帧帧画面。

    珍贵材料从最初的单一材料打磨、雕刻到后期多种材料组合镶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史前文化时期,透闪石质以及蛇纹石质玉石材料被大量运用,制作成饰品和礼器。玉玦、玉琮、玉璜等器型大量出现,说明玉石分离后史前社会已经形成一套用玉规范。象牙材料的集中存放、埋藏表明材料的稀缺性已得到普遍认可。夏商时期成熟的金属镶嵌松石制品出现,标志着对玉石材料的利用从朴素的磨制演化为比较成熟的装饰门类。唐宋时期,珠宝首饰和日常装饰器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珍贵材料镶嵌工艺被用在家具、实用器甚至乐器上。例如,日本正仓院保留的唐代五弦琵琶使用了玳瑁、螺钿来做镶嵌装饰。宋代的点翠凤冠使用了珍珠和翠鸟羽毛的材料。明清两朝,无论在宫廷还是民间,花丝点翠、百宝嵌蔚然成风、占据主流。此时蓝宝石、尖晶石、红宝石、碧玺等彩色宝石品种进入我国,形成了许多融合民俗故事、吉祥寓意的首饰和器物。明朝出现的百宝镶嵌工艺更是令人惊叹,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珍贵宝玉石材料充分利用和巧妙构思,更是把各种颜色、质感的宝玉石材料的装饰性发挥到极致。清代人工烧制的艺术玻璃,古称琉璃、料器也被大量应用,变化出数以百计的色泽。至此,同珍贵材料相关的工艺美术迎来了高峰,各种传统技艺粉墨登场,同宝玉石有关的精美制品层出,为我们留下了精美的文物宝藏。

    故宫博物院目前是我国珍贵材料文物藏品量最大的博物馆,收藏有珍宝文物1 134件、雕刻工艺文物11 423件、玉石器31 796件、金银器11 650件、生活用具39 832件、其他工艺13 599件,此外,在建筑内檐装饰中也有大量建筑构件使用珍贵材料来装饰。通过拼镶、包镶、镶嵌、粘接、拴接等办法制作成器的馆藏文物,由于制作的工序基本一致,因而统称为镶嵌文物。镶嵌工艺的制作手法是融合各种工艺的一种综合艺术。根据镶嵌基材的不同可分为百宝嵌、花丝镶嵌、漆器镶嵌、竹木镶嵌,扩展工艺包括盆景工艺、点翠工艺、玻璃工艺、宫灯工艺、璎珞编珠等。具体镶嵌方法有凹槽镶嵌、拼镶、爪镶、包镶等。例如,凹槽镶嵌是在漆地、木地上制作凹槽,再将制作好的构件嵌入的工艺,通常借助胶粘剂拼粘在一起;花丝镶嵌是利用金银吸火可以变软的特性,通过多种技法将其制作成需要的构件,再组合成型;拼镶主要是制作盆景花插的镶嵌手法,花插中的枝叶、花朵以栓接捆绑的形式制作,最后再将各种精美的盆和景再组装起来;爪镶和包镶主要是用金银材料将单颗贵重宝石镶嵌,常见于宫廷珠宝首饰。由此可见,镶嵌工艺的制作手法是融合各种技艺的一种综合艺术。其中镶嵌构件的制作工艺包含玉雕、牙雕、染牙、贝雕、寿山石雕、木雕、细金、点翠、缠枝、串珠、拼接等十多种传统技艺门类,每种技艺都有自成体系的制作工序。其中,雕刻类技艺包含开料、出形、雕刻、精修、打磨、抛光等步骤;细金技艺包含花丝制作、堆累编织、篡焊镶嵌等步骤;点翠技艺有羽毛制作、金纸制作、裁切贴点等;盆景花插则有花瓣花朵制作、花枝制作、花盆制作、撒青装潢、组装搭配等。除此之外,镶嵌构件的制作亦包含表面染色和彩绘等技法。镶嵌类文物构件的制作手法可谓是包罗万象,林林总总,但其在成型规则和基本理念上具有统一性,即由小变大,由少变多,从细节到整体,由零碎到完整。

    了解文物的制作原理,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分析镶嵌类文物病害出现的原因、病害情况和老化程度。多材料镶嵌类文物相比陶瓷、玉器、青铜器等单一材质文物,前者的基底材料、本体材料、胶粘剂病害是一个多元且复杂的体系,所面临的保护修复问题越来越多,任务愈发艰巨。镶嵌文物的基材有木、漆、金属等,除了基材的伤况和外,镶嵌构件的病害有老化、松动、缺失、断裂、褪色、变形、开粘、虫蛀,霉变、起翘、锈蚀、龟裂、磨损、剥落、粉化、钙化和灰尘堆积污染等。在同一件文物上,不少于三种病害伤况,如果还包含了有机质和无机质两类构件材料,病害将更为复杂,对保存环境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而目前文物的保存条件参差不齐,有的在古建内部,有的在温湿度相对稳定的地下库房,如古建内部原状陈列的文物就会受灰尘、虫害、光照、温湿度的影响,环境调控困难,同时又受到不同材质特性制约,故该类文物的保管、保存、展示存在较多挑战和困难。

    现今针对珍贵材料文物的保护修复理念主要将环境控制作为保护文物的重要措施,再辅以合适的修复技艺操作,通过综合分析、适度干预、可逆操作的手法,控制文物病害,延长文物的寿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需要在规范中实施修复操作,步骤有清洁、养护、封护、修补、加固等11类35项的手工操作技法。镶嵌类文物的保护修复是在原件的基础上,对自身出现的病害进行修复和干预,实施修复过程遵照最小干预的原则。修复技艺是传统与科技密切结合的复杂技艺,并融合了雕刻技艺、装饰艺术、美学构成、科学分析等综合性内容,以达到解决文物病害甚至恢复其原貌的目的。修复手段主要针对材料及伤损情况,使用相匹配的修复材料,借助相应的技术,进行科学的、适度的养护与修复。修复工作者要熟练掌握多种传统技艺的操作方法,了解文物的制作方法,研究与传承古法的同时结合现代技术进行修复工作。保护手段的主要特征是针对不同材料的病害情况,修复工作者既要分材料处理又要采取统一的保护修复措施。他们不仅要掌握在和田玉上雕刻出细如发丝的图案,还要了解琥珀的抛光工序、骨质材料的染色处理、小米珍珠的开孔以及羽毛的染色方法等。

    文物修复事业不断随着修复理念更新、修复材料进步而不断进步,但无论何时,手工技艺是都不可被忽视或轻视的。在先是以传统技艺为主导的清宫造办处传承阶段,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宫造办处开始设立作坊,除成立六个办事机构外,还有具体承担制造和修理的厂作,对宫廷物品进行修复,包括修整、改制、补配等,这种厂作修复技艺一直延续至今。自故宫博物院1925年成立以来的近百年间,故宫博物院镶嵌文物修复组经历五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建成了传承镶嵌工艺、琢玉工艺、象牙工艺、点翠工艺、盆景工艺、宫灯工艺、画珐琅、编织串珠等传统修复技艺基础上的专业修复工作室。经过多年的保护实践,镶嵌文物修复组配置了艺术类、文物保护、宝石学、材料学的专业人员,注重多学科专业人员的配合与协作,形成优势补充的集体。在工作中夯实珍贵材料文物保护修复三项基础技能,不断提升修复师对文物美学的深入理解、不断完善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并自成体系的修复技法、坚持科学认知传统手作工具和试剂配方,以此完成了多项重要的修复项目。如,故宫博物院珍宝馆改陈项目、养心殿可移动文物修复项目、家居馆展陈项目、以及“有界之外”卡地亚与故宫的合作、“庭壁生辉”挂屏展等大型展览的相关文物保护与修复。例如,金银质地及漆工艺质地的贵重无机质宝玉石材料的文物:金瓯永固杯、乾隆花园符望阁内檐装修迎风板、乾隆皇帝御用花梨木嵌螺钿玉石番人进宝图顶竖柜、“绣线御笔续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序卷”盒、铜镀金嵌石五供、紫檀嵌黄杨木镶嵌云蝠勾莲双莲盒等。有机质贵重宝玉石材料的文物:象牙雕群仙祝寿塔、嵌鹿角交椅、蜜蜡刘海戏金蟾盆景等。以及编织组合镶嵌的宝玉石材料文物:象牙扇、十八子串、念珠、朝珠等。

    中国古代工艺制品中最为贵重和奢华的器物必然使用珍贵材料来制作,所以珍贵材料文物是文物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品类。无论是清代传世馆藏,还是考古出土,珍贵材料文物的保护修都面临了巨大挑战。本次专栏抛砖引玉,从历史遗迹保护、文明脉络连接、创新技术应用多方向共同发力,希望能让更多学科的研究者共同来关注珍贵材料文物的保护、修复和研究。守护珍宝任重道远,唯齐心携手同行。

    故宫博物院 文保修复部

    2024年9月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6
  • HTML全文浏览量:  24
  • PDF下载量:  4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24-09-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