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Mode in Universities: Taking "Heqing Silver Forging Technique" as an Example
-
摘要: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是极具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二十年来,伴随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位于云南省大理市鹤庆县新华村的手工艺人群体与当地的产业结构与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对金属材料的加工以及器物造型的设计和制作方法,都很好的契合了工艺美术、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等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需求。因此,我国部分高等院校近些年来也一直尝试着用不同的形式把新华村的“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引入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成为了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近十几年来, 高等院校对鹤庆县新华村银器锻制工坊进行了不同规模的参观学习,已经与其形成了稳定且密切的联系。本文基于当下高校构建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大背景,梳理分析高等教育群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之间的跨界交流,尝试讨论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策略和促进作用。
Abstract:The silverware forging skills in Heqing, Yunnan Province is a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handicrafts and a distinctiv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t industries in recent 20 years, great changes have been seen in the group of handicrafts men and the structure of local industries in Xinhua village, Heqi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re trying to use various patterns to bring Heqing's silverware forging skills into campus. As for industrial art major, product design major (jewelry design) etc., the methods of processing metal materials and designing artworks in the skills fit the needs of contents of these courses wel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higher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performance of various levels of learning in these workshops, the stable and close connection has been formed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fering related majors and silverware forging workshops in Xinhua village, Heqi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discussed the fusion strategy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heritage integ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
作为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高等院校,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当下高校注重“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多种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教育导向[1],重视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无疑是为了更好的契合设计学类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把学生“放”到产业中,使他们经历行业和企业在发展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学习和培养他们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最终服务于社会和行业。我国高校除了部分以企业力量牵头建立的产业学院外,其他学院很难将专业与行业无缝衔接,这也是强调“产教融合”概念的重要原因之一,来自校外的行业资源可以对校内的实训场地、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作出补充。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扎根于云南省大理市鹤庆县新华村。该村落是国内手工银器加工制作的重要产业聚集地,聚居了大批的手工艺匠人,形成了以传统银器锻制技艺为主要支撑的工艺生态系统,积累了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于开设工艺美术、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而言,围绕“鹤庆银器锻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能够使其成为产教融合教学重要的补充资源,同时产教融合教学实施过程也可以为鹤庆银器锻制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新思路和前景。本文通过对鹤庆银器产业聚集地的深入调研,从鹤庆县新华村银器锻制工坊的运营、银器匠人的工作方式、银器锻制的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论述,尝试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高校产教融合教学的融通策略,以期对高等院校的产教融合教学发展道路有所裨益。
1. 高等院校与鹤庆银器锻制产业的互动与互联
1.1 高等院校师生在新华村工坊的学习情况
近二十年来,我国开设有珠宝首饰设计专业、金属工艺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代手工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工艺美术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云南艺术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都组织了不同批次的师生进入新华村的银器锻制工坊进行学习,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部分青年专业教师等。接收学习团体的工坊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母炳林工作室、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寸发标工作室,还包括李福明、段六一、李金福、王华藻、杨生、寸彦同、寸光伟等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工作室。从当地走访调研的情况来看,除了部分带有明确的课题研究方向与任务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外,专科生、本科生的学习周期往往在7~15天不等,时长与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学习周”或“市场调研课程”设置的时长相近。学习内容基本上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以器皿的传统锻造工艺作为切入点,以传统器皿造型为参考,学习平片状的金属板材锻造成立体的金属器皿;第二类是在当地的传承人或手工匠人的指导下完成相关设计图的制作工序。
匠人工坊在寒暑假两个时间段接收订单并完成,同时指导来自高校的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尤其是在加工制作环节进行较多的技术指导和示范。
1.2 新华村匠人带着手艺进课堂
鹤庆县新华村居住的村民以白族为主,早在1997年,当地政府着手打造“银都水乡”的旅游村形象,从政策扶持、村镇建设等多个层面入手,吸引了大批长期在川渝、西藏等地的少数民族、寺庙场所制作生活、宗教金属器具的手艺人,这批手艺人在长期走街串巷、游牧式做工的过程中,吸取融合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工艺技巧,对处理金属材料(特别是金、银、铜、铁)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够利用较少的工具巧妙地将金属板材制作成立体的金属器具。这些手艺人在回归鹤庆县的聚居地后,逐渐建立了稳定的手工作坊,开始承接来自不同地方的定制订单。与此同时,他们培养年轻手艺人,使他们逐渐成为当下新华村匠人群体的中坚力量。从造物的视角分析,技艺精湛的老一辈银器锻制匠人和新时代的银器锻制匠人各有所长。老一辈的匠人受限于长期走街串巷、游牧的生存方式,不能够携带太多的工具、设备和材料,往往利用非常有限的工具和资源完成不同地域人们对金属器具的定制需求。他们对一些器物的成型工艺和方法有着极其深刻的感悟和理解。而年轻一辈的匠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吸收能力较快,有很多的大胆尝试和创新。比如,从银器造型的角度,他们不局限于重复传统的银器器形和装饰纹样,尝试融合当代审美观念;从制作工艺的角度,他们会运用现代机械化的生产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从材料选用的角度,他们会选用木纹金属、木材、陶瓷、玻璃等材料与银器进行组合搭配。
对于接受西方设计艺术培养观念模式的高等院校来说[1],不论是经验丰富的老一辈手艺人,还是传承创新的年轻一辈手艺人,都是对院校教学体系中实践训练环节的良好补充和助力。近些年来,国内开设工艺美术、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等相关专业的院校邀请了来自新华村的银器锻制手艺人开设短期工作坊或技艺展演活动,比如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福明、李金福、寸光伟等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寸彦同,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华藻、张家松等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志材、赵鸿飞等人,部分手艺人还成为高校的“特聘教师”“客座教授”“专业顾问”。手艺人的实践技术与教学理论体系相得益彰,共同作用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
他们除了辅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提升了高校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及促进专业实验室建设。国内高校工艺美术专业、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相关的教师多为硕士或博士学历,拥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部分还接触过西方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具备当代审美意识和设计思维,并在高校的环境中习得与理论体系相对应的专业实践技能。专业教师往往也能够从手艺人的教学和工艺示范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和灵感,提高了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艺水平。
目前,国内院校中的专业首饰设计制作实验室和金属锻造实验室在规划与建设时,会综合考量建筑空间环境、容纳人数、区域动线、水电排布、消防通风等因素。实验室建设规划科学合理、设施配置齐全,能够很好地满足教学需求,但与以提高生产效率、追求经济效益的工坊还有一定的差异。而新华村手艺人,对银器锻造工具的使用和改进往往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课堂实践教学往往也会给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带来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和技巧。
1.3 高校与新华村银器工坊的共同摸索
在打造旅游村形象的初期,鹤庆县新华村内还有比较多的银匠在制作白族、藏族传统饰品、铜银火锅、酒具和茶具等日用器皿。依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这个时期的手工艺产品有着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很难在销量和规模上有较大的提高和突破。2010年左右,伴随着国内饮茶文化的盛行,爱茶人士逐渐关注到古董商人、拍卖行推出的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但保存较为完好的日本老银壶,其银材料表面虽然发生了缓慢的氧化或是混同使用痕迹一起形成了“紫皮”“灰皮”等肌理,但古朴、沉稳的金属色调与器型,迅速激起了茶道爱好者、古道具收藏者对这一饮茶道具银壶的喜爱。大批消费者的目光便转向了鹤庆手艺人手工制作的银壶,一时间银壶制作订单激增,且在当时一把手作银壶的价格都在数万元起。此时银壶的回报率比传统饰品更高,激增的市场需求和可观的经济回报,快速地促进了新华村银器行业的队伍壮大和产业发展。经历十余年的发展,新华村银器行业的产业、从业人员构成、生产工艺、产品类型、销售模式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围绕银壶相关的茶道具,成为当下新华村银器产业的主要产品类别。根据调研情况来看,目前新华村中超过95%的银器工坊都在生产制作银壶。面对密集的银壶生产工坊及产能,银壶市场逐渐出现了饱和态势,销售和流通速度减缓,库存压力逐渐增加。这些来自市场的反馈给新华村的手艺人提出了新的问题,一些具备商业观念和品牌意识的手艺人开始思考新的突破口。例如,作为全国第十个传统工艺工作站——云南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鹤庆基地的“李小白”,注重产品的品牌化经营和管理,按照金属工艺的特点,把银壶产品分为金银错、铜包银、刻花、古典纹饰等不同系列,按照金属材料分为纯金壶系列、纯银壶系列、木纹金壶系列,还对茶道配件等进行了不同系列的划分,在主流电商平台也相应开设了品牌店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同时,该品牌也意识到单纯依靠传统器物造型的演变,已经无法适应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和审美品味,特别是银壶市场饱和与消费群体固化问题愈加明显。李小白品牌快速做出反应,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进行专业交流和校企合作。其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开展了咖啡壶设计项目,邀请了金属艺术设计和文创设计专业方向的师生围绕“咖啡文化”进行器具设计,以实物和三维效果图的形式展现了年轻一代设计师对于咖啡器皿的理解和表达(图 1)。院校学生的设计作品从风格和面貌上明显区别于现有的银器产品,再经过新华村银器工坊手艺人的调整,可满足一部分年轻消费者的喜好。这种由新华村工坊联合高校群体的设计活动,既可以让师生们直接参与到企业的设计生产实践过程,获得重要的实践经验,又可以使企业获得了新的产品设计开发思路,提高生产效益。高校和新华村工坊的联合,是一种“双赢”的探索[2]。
2.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是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资源补充
2.1 灵活的造物思维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是跟随时代变化的生产活动。新华村银器工坊手艺人对工具与工件的配合使用,使他们能够在面对不同器皿塑造时快速地找到最适宜的解决方案,甚至就地取材,如新华村银器工坊广泛使用一种修整壶底的工具,其来自于废旧汽车发动机中的进气门部件(图 2)。该部件由气门头部和杆部组成,气门头部为圆形平顶状,平顶直径约3~5 cm不等,气门杆部呈标准圆柱型,柱型直径约1厘米,气门整体长度约15~20 cm左右,正好可以放入壶内,调整壶底的平整度和圆度。
新华村店铺一条街除了风格各异、造型多样的银壶产品外,还有很多尺寸较大的银水缸、银火锅,从器皿锻造的工艺技术角度,将银材料从一张平板锻造为立体的器皿所花费的时间、人力、物料成本要比锻制银壶高很多,技术水平要求也更高[3]。新华村银器工坊手艺人为了突破传统手工锻制器皿的尺寸限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利用金属的熔接原理把有一定弧度的长方形金属片熔接成一个圆筒(图 3),再经过手工锻打整形成预设器皿形态后,再次使用熔接技术补上底部,这样就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较大尺寸的器皿。该熔接技法多应用于大型器皿的制作,一般选用纯银材料,偶有选用紫铜材料,但需要注意温度和锻打技法这两个关键点。经验丰富银器匠人的锻打手艺使器皿的胎体很难看出熔接的痕迹。新华村的银器锻制匠人面对大尺寸器皿制作的工艺要求和来自市场消费需求,巧妙地把熔接工艺很好地应用于银器的锻造中,拓宽了传统手工锻制器皿的尺寸限制,让银器产品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
2.2 加工工艺经验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是金属材料手工成型的重要技法之一。匠人们有着浓厚的手艺精神和持之以恒的体力劳动,这是他们技艺积累精进的证明。他们对金属器皿的技艺感悟既体现在银器上,又体现在制作过程中。高校师生可以从银器匠人的日常加工制作过程学习具体的锻造技法。银器手工锻造的过程可能花费时间较长,不同的工序环节需要使用的工艺技巧可能各不相同。高等院校的产教融合教学理念中,恰恰需要这种真实的教学情景[4],让学生观察并学习银器手工锻制的工艺技巧,了解银器产品的相关行业标准。
我国较早出现“锤揲”技法,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金属成型工艺,始终贯穿在中国贵金属材料的造物历史中。这种改变金属形态的工艺技术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例如锤子、垫敲工具等)以及“手”的控制,是金属手工艺术区别与其他设计门类的重要特质。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的匠人们作为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了金属工艺中“锤揲”所包含的文化特质,长期以来的锻造工作使他们的身体有了牢牢的肌肉记忆。通过锤揲工艺,银材料从板材慢慢被塑为可以盛装水或食物的器皿,金属呈现出了柔软的可塑性。所以,在新华村银器匠人锻打银器时,常常会用“推”“拉”“擀”等动词来描述对银器造型的修整过程。在银器匠人的手中,金属板材既是坚硬的,又是柔韧的,银器从板材到逐渐塑造为立体的器皿,需要经过匠人心手合一的锤打,“一张打”的器皿制作技艺便是匠人心手合一的劳动智慧,也是银器匠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等概念的物化诠释。
2.3 创新经营管理意识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非常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意义的个案特点, 其既是一种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也是涉及到人们生活日用品的“业态”。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问题,“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在解题时显得更加的自然而然[5-6]。
鹤庆县新华村石寨子的大牌坊上刻着“小锤敲过一千年”一行字,述说着新华村金属锻造手艺的悠久历史,发展至今“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厂”的产业型村落,成为“中国银器第一村”。据鹤庆县人民政府网站的资料[7]显示,新华村、罗伟邑村、板桥村等地区从事银器及相关产品制作的家庭和工坊约有1 500多户,直接从事银器加工的从业人员5 600人,从事银器及相关产品生产销售的从业人员近12 000人。新华村年加工纯银达80余吨,对于一个固定人口9 000人左右的村落而言,银器产业是改变新华村人生活方式和状态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和销售管理模式的变革,更是让这个传统的银器小镇产生了更大的变化。
鹤庆县新华村是国家4A级景区,游客较多。为了塑造新华村的银器旅游村形象,村中新建了“银器小镇”片区,开设了更多的银器工坊及其他生活配套设施,方便游客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新华村的银器工坊更加注重店面形象,一些工坊竖立了明确的品牌形象意识,从装饰布局、空间陈设、产品展示等角度入手,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感和生活场景,将银器与“茶文化”“新中式”“古美术”“诧寂”等当下流行风格元素融带给消费者全新的空间感受,也吸引有购买力的年轻群体。例如,银器品牌“圆古金工”(图 4a),店面装饰古朴简约又充满流行元素,以售卖中高档茶器产品为主,还包含纯银、木纹金、黄金、铁包银、铜包银材质等器皿;店中展示了半开放的家居式场景,销售中式元素服装和饰品。店面把银器产品消费群体生活方式中常出现消费点通过空间设计串联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店面的经营成效(图 4b)。
“互联网+”时代的商品销售经营模式已经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化。鹤庆县新华村的银器工坊借力直播和短视频形式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额,部分工坊会邀请生活美学博主、播客进行银器产品专场直播;一些年轻的银器工坊经营者学习有经验博主的直播经营方法,开设品牌直播账号,开展线上、线下同时销售的经营模式。除了直播销售外,一些银器工坊还会利用短视频,拍摄一些与银器产品相关的生活场景和故事,或者是分享一些器物美学的观点、空间陈设的心得和流行风格等内容。短视频保持一定更新频率,多选择晚上推送,以便消费群体在空闲时间能够尽可能地接收到平台的信息。种种互联网营销策略,为传统银器工坊获得了更多的线上销售产品的机会,增加了银器工坊品牌与消费群体之间的互动,更好地助力银器品牌的商业化运营。
3.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与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融通
开设珠宝首饰设计、工艺美术、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要把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融合到更深层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在工艺技术、造物思维和经营管理方法等方面向新华村的银器产业借鉴取经,除此之外发挥高校的科研力量和创新优势,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探索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融合,如图 5。
3.1 技能培养及课程开发
新华村的银器匠人们向学生展示了传统手工艺中的造物智慧和经验结晶,而作为更具过程性和系统化的高校教育体系来说,不妨更加大胆地在课程体系中加入更多的“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的非遗资源引用[8],在目前采用“实践学习周”“市场调研课程”等走访、采样、参观等学习方式基础上,在专业主干课中融入切实的实践环节,把课程中的制作环节放到新华村的银器工坊中,可以更加具体化的推进课程的结果导出。除此,高等院校也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授课,在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编排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时,设置能够展现“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资源文化特点的专业课程,同时组织非遗传承人与高校教师结对授课,更大地发挥“现代学徒制”“教师双轨制教学”的长处[9],让学生接受艺术设计思维和工艺技术的双重教育。
3.2 传承人培养及职业技能证书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良好的传承状态促进了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受到行业发展和企业扩张的需求刺激,鹤庆县银器从业人员形成了新老更替的队伍。他们沿袭了传统的“师徒制”技艺传承方式,最大化地保障传统技艺的延续,这种方式是“鹤庆银器锻制技艺”活态传承的重要活力来源。同时,传统技艺的新一代非遗传承人中,有部分从业者接受过高等院校系统的专业教育,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为银器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高校也可以向鹤庆县新华村输送有意从事手工技艺传承相关工作的专业学生,联合培养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传承人,丰富“鹤庆银器锻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队伍结构[10-11]。根据银器以及相关产品制作工艺特点,设置具有权威性的行业证书,且把证书的考取与院校中的实践类课程授课内容衔接起来,打通院校中职业技能证书的行业互通性,让学生学到实践技能的同时获得一定职业资格资质类证书。
3.3 参与产品的设计研发与产品的推广营销
从社会生产的角度来说,珠宝首饰相关专业的高校是培育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科研创新相关产业人才的重要阵地,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有助于其与企业的贯通与衔接。鹤庆银器锻制技艺既带有工艺美术的学科特性,又带有与市场紧密相关的行业特点。高等院校可与鹤庆银器锻制技艺非遗文化匠人及经营群体进行跨界联合,深入参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加工以及推广营销等环节,从创设企业的真实情境转向进入企业的真实情境,发挥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力和对自媒体的应用优势,把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带入到更为年轻的群体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发展和高校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都是双赢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内涵建设,强调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内容的深化。高校群体积极深入到“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地区,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和学习,通过实地的学习和参与,学生们既能掌握传统技艺,还能切身经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过程,实现自身工艺技巧和文化认识上的提升。
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地的学习方式,为高校探索“产教融合”模式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高等院校的育人体系也可以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和逐步完善,通过将产业的经营活动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高校可以打造出一种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互利发展模式,形成一种高校育人体系的发展、产业升级与产业发展“双赢”的良好局面。
-
-
[1] 唐家路. 高校手工艺设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 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4(5): 11-15. Tang J L.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for handicraft desig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2014(5): 11-15. (in Chinese)
[2] 仲溪. 搭建贵州传统工艺振兴平台研究——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中心项目为例[C]//2017年传统工艺青年论坛. 北京: 清华大学, 2017. Zhong X. Research on building a platform for revitalizing traditional crafts in Guizhou——Taking the Leish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project of Suzhou Arts and Craft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C]//Proceeding of the 2017 Traditional Craft Youth Foru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2017. (in Chinese)
[3] 韩冰. 云南鹤庆新华村银器制作调研[J]. 中国文艺家, 2020(10): 129-130. Han B. Research on silverware making in Xinhua Village, Heqing, Yunnan[J]. Chinese Literary And Artistic Figures, 2020(10): 129-130. (in Chinese)
[4] 吕敬煌. 新文科背景下工艺美术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创新方法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2): 12-14. Lve J H. Research on innovative methods of teaching reform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arts and crafts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J]. 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 2024(2): 12-14. (in Chinese)
[5] 李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J]. 装饰, 2007(2): 5-7. Li M. The protection and resear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rts and crafts[J]. Zhuang Shi, 2007(2): 5-7. (in Chinese)
[6]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文化部: 《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EB/OL]. [2024-09-21]. https://www.mct.gov.cn/whzx/bnsj/fwzwhycs/201202/t20120214_765156.htm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Ministry of Culture: Guiding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the Productiv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B/OL]. [2024-09-21]. https://www.mct.gov.cn/whzx/bnsj/fwzwhycs/201202/t20120214_765156.html. (in Chinese)
[7] 国家级非遗: 鹤庆银器锻制技[EB/OL]. [2024-08-15]. http://www.heqing.gov.cn/dlzhqx/c102086/202408/786ec7abd06846f29dae9b422f9d496e.shtml. National intangible heritage: Heqing silver forging skills[EB/OL]. [2024-08-15]. http://www.heqing.gov.cn/dlzhqx/c102086/202408/786ec7abd06846f29dae9b422f9d496e.shtml. (in Chinese)
[8] 施教芳, 王建良. 产教融合的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生态系统构建探索——以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资源库为例[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11): 57-60. Shi J F, Wang J L.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 library ecosystem integrating industry and education——Taking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resource library of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an example[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CT in Education, 2015(11): 57-60. (in Chinese)
[9] 蒋大勋, 钱正安, 蒋振. 基于产教融合银饰非遗技艺保护传承实践与探索[J].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0(12): 87-89. Jiang D X, Qian Z A, Jiang Z.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silver jewelr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kill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J]. Textile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2020(12): 87-89. (in Chinese)
[10] 宋婕, 段子玲, 谷姣. 云南新华村银器技艺传承发展路径探析[J]. 天工, 2023(22): 54-56. Song J, Duan Z L, Gu J. Exploration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silver craftsmanship in Xinhua Village, Yunnan Province[J]. Masterpieces of Nature, 2023(22): 137-138. (in Chinese)
[11] 郑以墨. 论高校艺术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飞天, 2011(10): 141-142. Zheng Y M.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majors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Fei Tian, 2011(10): 141-142.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