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和田玉  鉴定与分类》解析

申晓萍, 李新岭, 魏薇

申晓萍, 李新岭, 魏薇. 国家标准《和田玉  鉴定与分类》解析[J].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2020, 22(5): 13-22. DOI: 10.15964/j.cnki.027jgg.2020.05.002
引用本文: 申晓萍, 李新岭, 魏薇. 国家标准《和田玉  鉴定与分类》解析[J].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2020, 22(5): 13-22. DOI: 10.15964/j.cnki.027jgg.2020.05.002
Xiaoping SHEN, Xinling LI, Wei WEI. Interpretation of National Standard Hetian YuTesting and Classification[J].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 2020, 22(5): 13-22. DOI: 10.15964/j.cnki.027jgg.2020.05.002
Citation: Xiaoping SHEN, Xinling LI, Wei WEI. Interpretation of National Standard Hetian YuTesting and Classification[J].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 2020, 22(5): 13-22. DOI: 10.15964/j.cnki.027jgg.2020.05.002

国家标准《和田玉  鉴定与分类》解析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申晓萍(1980-),女,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CGC,主要从事珠宝玉石及贵金属的检验与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李新岭(1965-),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CGC,主要从事珠宝玉石及贵金属的研究、标准制定和实验室管理等工作。E-mail:lxllxl001@qq.com

  • 中图分类号: TS93

Interpretation of National Standard Hetian YuTesting and Classification

  • 摘要: 和田玉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田玉产业也是珠宝玉石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标准GB/T 38821—2020 《和田玉  鉴定与分类》规定了和田玉的术语和定义、鉴定、分类、命名规则和鉴定证书五个方面内容,确定了和田玉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着重从标准的重难点、关键技术和创新点进行标准解析,包括标准研制过程,和田玉、糖色、碧玉、墨玉和翠青玉的定义及颜色成因,糖色的划分方法,术语的英文翻译,和田玉的常规宝石学鉴定特征、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特征,分类要求、八个颜色分类品种与主要特征以及命名规则,以便标准实施后能够更为有效地推广和使用,促进国内外和田玉市场的健康发展。
    Abstract: Hetian Yu is an art treasure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Hetian Yu industry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jewelry industry in China. The contents of National Standard Hetian YuTesting and Classification stipulate terminology and definition, testing, classification, naming rules and certification of Hetian Yu. It is emphasized that tremolite is the main mineral component of Hetian Yu.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mportant parts, key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on points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It introduces the standard development process, definition and colour origins of Hetian Yu, Tang Se, Bi Yu, Mo Yu and Cuiqing Yu, division method of Tang Se, and terminological of English translation. It also interprets the conventional gemmological testing characteristics, IR spectra and UV-Vis spectra, classification requirements, the analysis of eight classified varieties and main features and naming rules of Hetian Yu,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pop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ndard,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etian Yu market at home and abroad.
  • 和田玉在中国有着8 000多年的悠久文化历史,深受帝王将相和普通百姓的喜爱和珍藏。随着国内外和田玉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加之和田玉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珍稀性、艺术性及市场价值等特点,和田玉的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和田玉从业人员队伍也不断壮大,极大地带动了新疆和田玉的开采(采矿手续齐全,和田玉矿仍可开采且开采期短)、加工和销售环节,积极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活跃以及国内其他省市和田玉市场的繁荣。

    通过文献查阅、和田玉市场和矿点调研,国内外关于和田玉产品的鉴定与分类内容未见相关国家标准。结合中国和田玉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笔者及其起草小组在现行国家标准GB/T 16552—2017 《珠宝玉石  名称》[1]、GB/T 16553—2017 《珠宝玉石  鉴定》[2]和新疆地方标准DB65/T 035—2010 《和田玉》[3]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家标准《和田玉  鉴定与分类》的制定工作。该标准重点对和田玉的鉴定与分类进行了详细描述,以统一和规范和田玉的分类、名称和术语,完善和田玉标准体系,旨在更好地继承发扬和田玉文化,推动其产学研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笔者就最新发布的国家标准GB/T 38821—2020 《和田玉  鉴定与分类》中和田玉的术语和定义、鉴定、分类和命名规则等重要问题进行解析。

    国家标准GB/T 38821—2020 《和田玉  鉴定与分类》是由国家和田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疆)牵头起草制定,历经2016年和2017年两次申请,于2017年10月获得批准立项。本标准的制定充分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便于操作性的原则,通过对和田玉样品的采集和测试、专家和业内反复讨论和修改,2019年6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2020年6月2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2020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起草小组收集了国内外关于和田玉的书籍(20多本)、期刊论文(近200篇)及宝石玉相关标准(10多项),内容涉及和田玉历史文化、矿物组成、谱学特征、矿床成因、产地产状、鉴定鉴别、设计雕刻、市场评估和鉴赏投资等方面[4-15],全面了解和田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为标准的制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申报前期准备工作中,起草小组已对国内外和田玉矿点进行了多次矿点考察和市场调研,获得了和田玉不同矿点的产量、产出品种及品质等重要原产地信息;重点实地考察了新疆和田玉矿点,包括皮山、和田、墨玉、洛浦、策勒、于田、且末、若羌,喀什塔什库尔干和叶城以及玛纳斯碧玉矿点等;起草小组还实地考察了青海格尔木和纳赤台,辽宁岫岩和贵州罗甸等国内和田玉矿点,以及韩国春川和索马里兰等国外和田玉矿点。

    此外,起草小组对江苏(苏州、扬州和连云港)、北京、上海、广东(广州、四会和平洲)、河南南阳和镇平石佛寺、安徽蚌埠、湖南临武等国内珠宝玉器批发市场进行了和田玉市场调研,与和田玉从业者和消费者进行了深入广泛交流,了解当地和田玉市场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获悉了玉器经销商和消费者对于和田玉  鉴定与分类方面的迫切需求。

    在和田玉矿点考察和市场调研过程中,起草小组采集了不同矿点和不同颜色的和田玉样品约2 000多件,共11 000多千克,涵盖了目前国内市场上几乎所有颜色品种的和田玉,其中白玉约2 000千克、青白玉和青玉约500千克、碧玉约5 000千克、墨玉约300千克、糖玉约2 000千克、黄玉约1 000千克、翠青玉约100千克。标准立项后,起草小组再次赴和田、洛浦、策勒、于田、且末、若羌、塔什库尔干和玛纳斯等采集样品,最终达到近3 000件、共计15 000多千克的和田玉。

    起草小组首先对和田玉样品进行了分类和筛选,确定了具有代表性的1 000多件和田玉样品作为本标准的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方法和大型仪器检测技术,分析和田玉样品的常规宝石学特征、中红外区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以及激光拉曼光谱等特征。

    基于检测数据论证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广泛意见征求和技术交流等,起草小组采纳了部分建议和意见,对标准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和修改,最终顺利通过专家会议审查。

    和田玉的颜色丰富,颜色是和田玉的重要特征,兼顾传统文化和行业惯例,根据和田玉的颜色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分类。国家标准《和田玉  鉴定与分类》详细表达了和田玉、糖色和白玉等10个术语和定义(表 1)。

    表  1  国家标准《和田玉  鉴定与分类》中10个术语和定义
    Table  1.  Ten terms and definitions in National Standard Hetian YuTesting and Classification
    序号 术语 定义
    1 和田玉
    (Hetian Yu)
    由自然界产出,具有美观、耐久、稀少性和工艺价值,可加工成饰品的透闪石矿物集合体,次要矿物可为阳起石,可含少量方解石、透辉石、石墨、黄铁矿、铬铁矿、磁铁矿、石英、蛇纹石、绿泥石、绿帘石、硅灰石、磷灰石和石榴石等矿物。折射率1.60~1.61(点测),密度2.95(+0.15,-0.05) g/cm3
    2 糖色
    (Tang Se)
    由天然成因的铁、锰质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浸染,使和田玉整体或部分呈现的红褐色、褐色、褐黄色或黑褐色等颜色的统称
    3 白玉
    (Bai Yu)
    主体颜色色调呈白色的和田玉,可带有极轻微的其他色调
    4 青玉
    (Qing Yu)
    主体颜色呈中等至深的青、灰青、黄绿等色调的和田玉
    5 青白玉
    (Qingbai Yu)
    主体颜色介于白玉和青玉之间,呈浅至中等的青白、灰青白等色调的和田玉
    6 碧玉
    (Bi Yu)
    主体颜色呈浅至深的绿、灰绿、青绿、暗绿、墨绿等色调的和田玉,且由铁、铬、镍等元素致色
    7 黄玉
    (Huang Yu)
    主体颜色呈中等至深的黄、绿黄、栗黄等色调的和田玉
    8 糖玉
    (Tang Yu)
    主体颜色色调呈糖色,且糖色部分不低于85%的和田玉
    9 墨玉
    (Mo Yu)
    主体颜色色调呈灰黑至黑色,由石墨致色,且黑色部分不低于30%的和田玉
    10 翠青玉
    (Cuiqing Yu)
    部分或整体颜色色调呈浅绿至翠绿色,主要致色元素为铬,且绿色部分不低于5%的和田玉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国标中和田玉术语的英文翻译一直是难点。起草小组多次尝试使用英文对术语进行翻译,但其翻译结果总是不能准确表达术语所包含的原意。例如:糖色原指红糖水的颜色,译成Brown sugar water、Sugar colour或Caramel colour,这3种英文翻译都与和田玉糖色所要表达的含义相差甚远,其他术语如青白玉、翠青玉等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和田玉市场发展现状和前景,考虑到和田玉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玉石,起草小组一致认为,标准中的英文名称全部采用中文拼音表示,这样不仅解决了英文翻译无法准确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名词的难题,而且也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传播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和田玉、糖色、碧玉、墨玉和翠青玉这5个术语的定义一直是起草小组和专家评审讨论的重点和难点,现做进一步诠释。

    和田玉的定义是本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国际GB/T 16553—2017中给出和田玉主要由透闪石、阳起石组成,以透闪石为主。起草小组采用电子探针对和田玉矿物组成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和田玉的主要矿物为透闪石,即使是不同颜色的和田玉不含、含有微量或少量阳起石,但是都不足以列为主要矿物。如果把阳起石列为主要矿物,可能需要重新划分和田玉中阳起石和角闪石岩的界线,否则和田玉的地理文化界线失守,矿物组成界线再失守,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和田玉市场混乱,使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受到打击,和田玉产业受到巨大负面影响。因此,起草小组认为,和田玉的主要矿物为透闪石,阳起石为次要矿物。这样既符合实际,又避免了和田玉的范围扩大,更有利于和田玉市场健康发展。

    糖色的定义及划分一直存在很大争议。糖色(图 1)是和田玉原料和产品的重要特征之一,从最初被视为杂色瑕疵到逐步引起重视,经过玉雕大师的精心设计雕琢,糖色使和田玉产品锦上添花,价值大大提升。通过对和田玉样品的颜色成因测试分析,起草小组得出除糖玉外和田玉的其他颜色品种都是原生色,唯独糖色是次生色,具有一定特殊性,并在其他品种中几乎都可见到糖色。

    图  1  和田玉的糖色
    Figure  1.  Tang Se of Hetian Yu

    根据DB65/T 035—2010 《和田玉》,起草小组将“糖色”一词纳入本标准体系。由于和田玉产品的形状、颜色分布不规则等,参照国际GB/T 17412.2—19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法》[16]不同矿物含量参与定名规则和DB65/T 035—2010中糖色划分方法,起草小组考虑糖色目估的直接、方便和可操作性,确定30%和85%这两个体积百分比作为糖色分界点。需要特别说明:DB65/T 035—2010 《和田玉》已经实施了十年多,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关于糖色划分方法已被行业广泛接受和使用。

    碧玉(图 2)作为和田玉的主要品种之一,绿色温润,色浓正阳,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碧玉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其透闪石中微量元素种类及含量以及原生有色杂质矿物和次生矿物的影响。

    图  2  和田玉(碧玉)样品
    Figure  2.  Samples of Hetian Yu (Bi Yu)

    碧玉与青玉相比,两者的外观特征、致色元素和成因都不同。虽然有些碧玉样品肉眼观察近于黑色,但其矿物薄片在强光下仍为绿色。通过X射线荧光能谱定性元素分析,得出碧玉的致色元素除铁外,还含有铬和镍,而青玉则不含铬和镍。碧玉是由镁质大理岩及超基性岩经过热液蚀变形成的,而和田玉其他品种成因为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形成的[4, 14-15]

    墨玉是由石墨包裹体矿物致色,由于石墨所占体积百分比及分布形态的不同,使得黑色深浅分布不一,多呈点状、云雾状、浸染状、条带状或片状聚集,也可称为点墨、聚墨和全墨等。根据国际GB/T 17412.2—1998,检验人员通过目估,选取30%作为墨玉的分界点,即石墨所占体积百分比不低于30%的,直接命名为和田玉(墨玉)(图 3),反之,备注“带墨色”(图 4)。

    图  3  和田玉(墨玉)样品
    Figure  3.  Samples of Hetian Yu (Mo Yu)
    图  4  带墨色的和田玉样品
    Figure  4.  Sample of Hetian Yu with Mo Se

    翠青玉从最初的“假货”到被行业内认知和追捧,价格一路攀升,目前市场价值高昂。结合相关专家建议,本标准首次将翠青玉纳入标准体系中。

    通过X射线荧光能谱定性元素分析,得出翠青玉主要为铬元素致色,其绿色鲜艳纯正,与含铬和铁元素的碧玉完全不同。根据国际GB/T 17412.2 —1998,检验人员目估确定5%作为翠青玉的分界点,即翠色所占体积百分比不低于5%的,直接命名为和田玉(翠青玉)(图 5)。

    图  5  和田玉(翠青玉)样品
    Figure  5.  Samples of Hetian Yu (Cuiqing Yu)

    和田玉的鉴定包括和田玉的鉴定项目(图 6)和鉴定方法,鉴定方法按照国际GB/T 16553-2017规定执行。和田玉的分类包括和田玉的分类原则、分类要求、分类品种及主要特征等方面(表 2)。和田玉分类要求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光源:采用色温在5 000~6 500 K范围内的日光灯;(2)实验室环境:应为白色或中性灰色调,以无荧光、无明显定向反射作用的中性白(浅灰)作为观测背景;(3)检验人员:应由受过系统训练、有经验的2~3名检验人员独立完成同一样品的分类,并取得统一结果,这里的系统训练是指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取得一定资格证书,并经过和田玉颜色感官评价训练;(4)其他方面:分类时应考虑和田玉样品的局部杂色、瑕疵、局部带有杂色、透明度等情况对主体颜色的影响。

    图  6  和田玉的鉴定项目
    Figure  6.  Testing items of Hetian Yu
    表  2  和田玉的分类品种及主要特征
    Table  2.  Classified varieties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Hetian Yu
    分类品种 主要颜色特征 备注
    白玉 主体颜色色调呈白色,可带有极轻微的其他色调,常微带灰绿、淡青、褐黄、肉红、紫灰等色调 -
    青玉 主体颜色呈中等至深的青、灰青、黄绿等色调 -
    青白玉 主体颜色介于白玉和青玉之间,呈浅至中等的青白、灰青白等色调 白玉和青玉的过渡品种
    碧玉 主体颜色呈浅至深的绿、灰绿、青绿、暗绿、墨绿等色调,且由铁、铬、镍等元素致色 有些样品肉眼观察近于黑色,但其薄片在强光下仍为绿色
    黄玉 主体颜色呈浅至中等的黄、绿黄、栗黄等色调 -
    糖玉 主体颜色色调呈糖色,且糖色百分比不低于85%,表现为浅至深的红褐色、褐色、褐黄色或黑褐色等色调 -
    墨玉 主体颜色色调呈灰黑至黑色,由石墨致色,且黑色部分百分比不低于30%;可夹杂白、灰白、青白、灰青或青等色调,黑色分布形态表现为点状、云雾状、条带状等 依据石墨的分布形态不同,可分为点墨、聚墨、全墨等
    翠青玉 部分或整体颜色色调呈浅绿至翠绿色,主要致色元素为铬,且绿色部分百分比不低于5%,常见绿-白(灰白)、绿-白(灰白)-烟青等颜色组合 -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起草小组测试了和田玉样品的常规宝石学特征、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拉曼光谱等,其中测试分析了856件和田玉样品的红外光谱、760件和田玉样品的紫外-可见光谱和420件和田玉样品的激光拉曼光谱。以GSW 16-3061-2013 《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17]中6块标准样品(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墨玉和糖玉)(图 7)、DB65/T 035—2010中黄玉标准样品以及翠青玉代表样品为测试对象,确定了中红外区和田玉的特征红外吸收谱带及8个品种的典型紫外-可见光谱。

    图  7  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
    Figure  7.  Hetian Yu reference materials

    和田玉的命名规则也是本标准的疑难点之一。和田玉的主要矿物为透闪石,次要矿物可为阳起石,可含少量方解石、透辉石、石墨和黄铁矿等其他矿物。随着和田玉市场行情上涨,和田玉新品种也不断被发现,如具有猫眼效应的和田玉(糖玉)、伴生透辉石的和田玉、含水晶的和田玉(青玉)等。经过科学严谨反复斟酌讨论,参照国际GB/T 17412.3—19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变质岩岩石的分类和命名方法》[18],起草小组选取5%作为其他矿物体积百分比的分界点,最终确定了这些特殊品种的命名。和田玉的命名规则具体如下。

    (1) 直接使用和田玉命名或采用“和田玉(分类名称)”的命名方法,例如:和田玉(白玉)(图 8)、和田玉(青玉)等(图 9)。

    图  8  和田玉(白玉)样品
    Figure  8.  Sample of Hetian Yu (Bai Yu)
    图  9  和田玉(青玉)样品
    Figure  9.  Sample of Hetian Yu (Qing Yu)

    (2) 同一件和田玉产品中其他矿物体积百分比在5%以下时,按照(1)执行;其他矿物体积百分比为5%以上(墨玉除外)时:①如所含其他矿物呈独立分布,矿物颗粒界线清晰,使用“和田玉”,附注说明含其他矿物的方式命名,例如:和田玉样品的青绿色部分为透辉石,糖色和白色部分为和田玉,命名为和田玉(含透辉石)(图 10);和田玉样品中分布着晶形完好的无色透明水晶晶体,命名为和田玉(含水晶)(图 11);和田玉样品中分布着矿物颗粒清晰的碳酸盐矿物,命名为和田玉(含碳酸盐)(图 12);②如所含其他矿物均匀分布,矿物颗粒界线不清晰,使用“透闪石质玉”,附注说明含其他矿物的方式命名,例如:透闪石质玉(含碳酸盐)[19](图 13)。

    图  10  和田玉(含透辉石)样品
    Figure  10.  Sample of Hetian Yu with diopside
    图  11  和田玉(含水晶)样品
    Figure  11.  Sample of Hetian Yu with crystal
    图  12  和田玉(含碳酸盐)样品
    Figure  12.  Sample of Hetian Yu with carbon carbonate
    图  13  透闪石质玉(含碳酸盐)样品
    Figure  13.  Sample of tremolite with carbon carbonate

    (3) 同一件和田玉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糖色除外),或颜色特征含混难以表达的,直接以“和田玉”命名,可采用过渡性、关联性方法在备注中对颜色加以描述。例如:和田玉样品中主体颜色有黑色、白色和绿色三种(图 14),其所占体积百分比分别约为50%、25%和25%,可直接命名为“和田玉”,备注“带墨色、碧绿色”。

    图  14  和田玉样品
    Figure  14.  Sample of Hetian Yu

    (4) 同一件和田玉上有糖色时,依据糖色的体积百分比分别加以描述:①有糖:糖色所占比例约为30%以下,不参与命名,附注说明“带糖色”(图 15);②糖××玉:糖色所占比例约为30%~85%,参与命名,直接命名为和田玉(糖××玉),例如:和田玉(糖白玉)(图 16);③糖玉:糖色所占比例约为85%以上,直接命名为和田玉(糖玉)(图 17)。

    图  15  带糖色的和田玉(白玉)样品
    Figure  15.  Sample of Hetian Yu (Bai Yu) with Tang Se
    图  16  和田玉(糖白玉)样品
    Figure  16.  Sample of Hetian Yu (Tangbai Yu)
    图  17  和田玉(糖玉)样品
    Figure  17.  Sample of Hetian Yu (Tang Yu)

    (5) 经过优化处理的和田玉:①优化的和田玉直接按照(1)-(4)进行命名,且无需附注说明;②染色处理的和田玉,可在鉴定证书、商品标识和相关质量文件中附注说明:“该样品表面(或局部)经过染色处理”;③其他处理方法依据GB/T 16552—2017执行。

    国际GB/T 38821—2020 《和田玉  鉴定与分类》以国家标准的高度,从国内外和田玉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经过深入广泛的和田玉市场调研及宝石学、光谱学等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科学规范、合理可行、针对性强的和田玉鉴定与分类标准。本标准的重点是和田玉的定义、鉴定与分类,关键技术是和田玉的测试与命名规则,创新点的是首次把糖色和翠青玉纳入标准体系,使用中文拼音作为术语的英文翻译。本标准规范了和田玉的术语、鉴定、分类和命名规则,具有很好的社会认可度,必将对促进国内外和田玉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特别感谢各位起草小组成员、全国珠宝玉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施光海教授等业内各位专家对本标准制定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意见!
  • 图  7   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

    Figure  7.   Hetian Yu reference materials

    图  1   和田玉的糖色

    Figure  1.   Tang Se of Hetian Yu

    图  2   和田玉(碧玉)样品

    Figure  2.   Samples of Hetian Yu (Bi Yu)

    图  3   和田玉(墨玉)样品

    Figure  3.   Samples of Hetian Yu (Mo Yu)

    图  4   带墨色的和田玉样品

    Figure  4.   Sample of Hetian Yu with Mo Se

    图  5   和田玉(翠青玉)样品

    Figure  5.   Samples of Hetian Yu (Cuiqing Yu)

    图  6   和田玉的鉴定项目

    Figure  6.   Testing items of Hetian Yu

    图  8   和田玉(白玉)样品

    Figure  8.   Sample of Hetian Yu (Bai Yu)

    图  9   和田玉(青玉)样品

    Figure  9.   Sample of Hetian Yu (Qing Yu)

    图  10   和田玉(含透辉石)样品

    Figure  10.   Sample of Hetian Yu with diopside

    图  11   和田玉(含水晶)样品

    Figure  11.   Sample of Hetian Yu with crystal

    图  12   和田玉(含碳酸盐)样品

    Figure  12.   Sample of Hetian Yu with carbon carbonate

    图  13   透闪石质玉(含碳酸盐)样品

    Figure  13.   Sample of tremolite with carbon carbonate

    图  14   和田玉样品

    Figure  14.   Sample of Hetian Yu

    图  15   带糖色的和田玉(白玉)样品

    Figure  15.   Sample of Hetian Yu (Bai Yu) with Tang Se

    图  16   和田玉(糖白玉)样品

    Figure  16.   Sample of Hetian Yu (Tangbai Yu)

    图  17   和田玉(糖玉)样品

    Figure  17.   Sample of Hetian Yu (Tang Yu)

    表  1   国家标准《和田玉  鉴定与分类》中10个术语和定义

    Table  1   Ten terms and definitions in National Standard Hetian YuTesting and Classification

    序号 术语 定义
    1 和田玉
    (Hetian Yu)
    由自然界产出,具有美观、耐久、稀少性和工艺价值,可加工成饰品的透闪石矿物集合体,次要矿物可为阳起石,可含少量方解石、透辉石、石墨、黄铁矿、铬铁矿、磁铁矿、石英、蛇纹石、绿泥石、绿帘石、硅灰石、磷灰石和石榴石等矿物。折射率1.60~1.61(点测),密度2.95(+0.15,-0.05) g/cm3
    2 糖色
    (Tang Se)
    由天然成因的铁、锰质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浸染,使和田玉整体或部分呈现的红褐色、褐色、褐黄色或黑褐色等颜色的统称
    3 白玉
    (Bai Yu)
    主体颜色色调呈白色的和田玉,可带有极轻微的其他色调
    4 青玉
    (Qing Yu)
    主体颜色呈中等至深的青、灰青、黄绿等色调的和田玉
    5 青白玉
    (Qingbai Yu)
    主体颜色介于白玉和青玉之间,呈浅至中等的青白、灰青白等色调的和田玉
    6 碧玉
    (Bi Yu)
    主体颜色呈浅至深的绿、灰绿、青绿、暗绿、墨绿等色调的和田玉,且由铁、铬、镍等元素致色
    7 黄玉
    (Huang Yu)
    主体颜色呈中等至深的黄、绿黄、栗黄等色调的和田玉
    8 糖玉
    (Tang Yu)
    主体颜色色调呈糖色,且糖色部分不低于85%的和田玉
    9 墨玉
    (Mo Yu)
    主体颜色色调呈灰黑至黑色,由石墨致色,且黑色部分不低于30%的和田玉
    10 翠青玉
    (Cuiqing Yu)
    部分或整体颜色色调呈浅绿至翠绿色,主要致色元素为铬,且绿色部分不低于5%的和田玉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和田玉的分类品种及主要特征

    Table  2   Classified varieties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Hetian Yu

    分类品种 主要颜色特征 备注
    白玉 主体颜色色调呈白色,可带有极轻微的其他色调,常微带灰绿、淡青、褐黄、肉红、紫灰等色调 -
    青玉 主体颜色呈中等至深的青、灰青、黄绿等色调 -
    青白玉 主体颜色介于白玉和青玉之间,呈浅至中等的青白、灰青白等色调 白玉和青玉的过渡品种
    碧玉 主体颜色呈浅至深的绿、灰绿、青绿、暗绿、墨绿等色调,且由铁、铬、镍等元素致色 有些样品肉眼观察近于黑色,但其薄片在强光下仍为绿色
    黄玉 主体颜色呈浅至中等的黄、绿黄、栗黄等色调 -
    糖玉 主体颜色色调呈糖色,且糖色百分比不低于85%,表现为浅至深的红褐色、褐色、褐黄色或黑褐色等色调 -
    墨玉 主体颜色色调呈灰黑至黑色,由石墨致色,且黑色部分百分比不低于30%;可夹杂白、灰白、青白、灰青或青等色调,黑色分布形态表现为点状、云雾状、条带状等 依据石墨的分布形态不同,可分为点墨、聚墨、全墨等
    翠青玉 部分或整体颜色色调呈浅绿至翠绿色,主要致色元素为铬,且绿色部分百分比不低于5%,常见绿-白(灰白)、绿-白(灰白)-烟青等颜色组合 -
    下载: 导出CSV
  • [1]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6552—2017珠宝玉石名称[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2]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6553—2017珠宝玉石鉴定[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DB65/T 035—2010和田玉[S].2010.
    [4] 唐延龄, 陈葆章, 蒋壬华.中国和阗玉[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
    [5] 王璞, 潘兆橹, 翁玲宝, 等.系统矿物学(中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4.
    [6] 李新岭.和田玉鉴赏与投资[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2011.
    [7] 李新岭.中国和田玉收藏鉴赏全集(上下卷)[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2.
    [8] 张蓓莉.系统宝石学[M]. 2版.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
    [9] 李新岭, 魏薇.谈和田玉的分类[J].中国宝石, 2007, 17(2): 47-50. http://www.cqvip.com/qk/97809X/200702/24679006.html
    [10] 唐延龄, 刘德权, 周汝洪.和田玉的名称、文化、玉质和矿床类型之探讨[J].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2, 21(S1): 13-2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KW2002S1002.htm
    [11] 唐延龄, 刘德权, 周汝洪.新疆玛纳斯碧玉的成矿地质特征[J].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2, 21(S1): 22-2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KW2002S1003.htm
    [12] 崔文元, 杨富绪.和田玉(透闪石玉)的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2, 21(S1): 26-3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KW2002S1004.htm
    [13] 陈克樵, 陈振宇.和田玉的物质组分和物理性质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2, 21(S1): 34-4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KW2002S1005.htm
    [14] 王时麒, 员雪梅.和田碧玉的物质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成因[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08, 10(3): 4-7, 38, 53. https://bshb.chinajournal.net.cn/WKD/WebPublication/paperDigest.aspx?paperID=005f2f9a-d927-4ed5-a821-09a2a992f75c
    [15] 史淼.新疆和田碧玉的矿物学特征及成因初探[D].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2012.
    [16]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GB/T 17412.2—1998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法[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17]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SB 16-3061-2013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18]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GB/T 17412.3—1998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的分类和命名方法[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19] 张勇, 冯晓燕, 陆太进, 等.透闪石质玉石的副矿物组成及其对定名的影响[A].珠宝与科技: 中国国际珠宝首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7.
图(17)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38
  • HTML全文浏览量:  537
  • PDF下载量:  18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7-26
  • 刊出日期:  2020-12-1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