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Information
  • Received Date: October 09, 2019
  • 以四季的变化,节气的循环,物候的表征为参照,探索将中国岁时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系列生动有趣、时节有序、富于变化的阴沉木首饰呈现出来,从而突破首饰最表象的装饰意图,成为人们情感的承载物和情绪流动的引导物,甚至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通过佩戴阴沉木首饰,使其融入,让中国人极富诗意、变化和勃勃生机的岁时文化以此为介质扎根人们日常生活、深植当代。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中国先民以精确的观察和极高的智慧逐步形成了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中国岁时文化。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国文明对世界的独特贡献。

    岁时文化将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定格到人与自然相应乃至合一的状态。李约瑟在《中国与西方的时间观和历史观》中引述卜德(D.Boddc),“中国人的时间感与他们热切专注于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中国先民将一个太阳周期分为春夏秋冬四象,对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存智慧,再分为二十四节气再细分到七十二物候,其中涉及的时令物(动物、植物、自然现象)融入到人们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其中,顺应天时的时令物与剪彩、扎帛、雕金嵌宝等传统工艺结合,以各种功能首饰的样态,真实的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首饰也成为与人类活动最为密切链接的物质文化,在构建社会礼仪秩序的同时,也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记载,北宋靖康初年,京师妇女喜爱用四季景致为首饰、衣裳纹样,从丝绸绢锦到首饰、鞋袜,“皆备四时”,从头到脚展示一年四季景物的穿戴,称为“一年景”,具体包含“春旛、灯球、竞渡、艾虎、云月”等时令物; 也包括:“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等四季花。这种将日常节奏与自然节奏形成共振的理想状态,正是首饰创作过程中力求贴近的岁时文化内核。

    阴沉木,又称古沉木、乌龙木、乌木,沉木、炭化木、东方神木等,系古时沉于水土之中的木材。远古时期,原始森林中树林,受地震、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侵袭,被深埋于泥土、江河、湖泊中。随着时间流逝,这些木头在高压无氧状态下改变了原来的物理性能,木质内在的脂肪、糖类等都在泥土或水中溶解殆尽,并与其中的矿物质进行置换,形成了古朴凝重、铜打铁铸般的质感。根据权威科研机构的14C测定,阴沉木曾深藏于地下或水中达3000年至12000年之久,有的甚至达数万年之久。阴沉木见证了无数四季轮回和节气循环。

    我国利用阴沉木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据《逸周书?王会篇》记载,早在公元前1027年西周成王时期,阴沉木已成贡品,主要用作名贵棺木。“黄金万两送地府没换来乌木祭天灵”的民谚。到了明、清,认为阴沉木超越普通木的价值,等同于玉石等天地精华的凝结物,因其色深且不惧水的被视为驱邪镇魔的宝物。因此,达官显贵、文人雅士都喜欢将阴沉木器物与艺术品视为传家宝或镇宅之宝。民间素有“纵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的民谚,可见其珍贵的程度已远远不是一般木材所能及。

    阴沉木包含丰富的木种,不同的硬度、色彩、纹理和碳化肌理,与其他名贵木材相比,时间在乌木身上留下的各种形态痕迹才是她最吸引人的地方,岁时文化最合适的承载者之一。

    首饰创作中探索如何从阴沉木的材料特性、独特气质融入岁时文化的物候特征、精神内核,重新诠释时光附着在阴沉木上的当代故事。

    首饰创作在大范畴中国岁时文化的研究基础上,应贴合创作人所在地域,深入研究和挖掘与该地域密切相关的时令要素和民俗事件,并溶入个人生活经历与情感,最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又不失个人风格的阴沉木首饰作品。

    首饰创作中发挥阴沉木材质的特色,阴沉木因其特殊形成过程,其质介于石、木之间,既有木的温润又有石的坚硬。创作过程中,力求从工艺应用的角度根据阴沉木树种不同、形成时间长短不同,因材才施工,既不局限某一种工艺,又不会局限某一种材质与阴沉木的碰撞,探索阴沉木的可塑性和可搭配性以及与不同工艺和不同材质的相融合性。

    在创作中重点研究首饰的互动结构性设计、佩戴的组合性与独立性设计以及首饰多种功能的切换设计,充分表达中国岁时文化中两大核心特征:“循环性”和“变化性”。最终,让此次创作的系列作品随着一年四季时间的流转与佩戴者形成富于变化的交流互动。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学家尚刚说:“继承传统,不是继承某个纹样、某个造型、某个色彩,不是仿制那些古代名作,应该继承古代的文化精神,令创作深合传统文脉。一定要使作品饱含时代气息,富有时代精神。”当下人们日益依赖刻度时间对于生活工作的指导,渐渐与自然时间疏离,但这种疏离甚至是背离自然时间的生活方式,已经给现代人造成了身体和心理的危害。重新将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带回到与岁时时间相契合的轨道,在当下显得尤为突出。首饰作为和人们日常最亲密接触的物质之一,既是身份的象征物、情感的承载物也是情绪流动的引导物,如阴沉木的首饰创作可以从自然时间流动往复的意像中得到启发,落实到结构、形态、质感,最终以佩戴的方式形成与自己、与自然的对话,突破首饰最表象的装饰意图,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

    目前,阴沉木的应用一直停留在等同于普通木质品的粗犷型开发利用层面,相关的艺术创造除了传统的艺术雕件、家具产品外,契合时代脉搏、跨学科方向的艺术创造极其稀缺,大多数情况下阴沉木材料特性和文化价值被淹没了。笔者,自2014年起经过密集的阴沉木首饰设计创作以及国内国外的参展交流经历,加之几年的深入创作(图 1-图 4),逐渐意识到深耕母体文化、深植当代语境的首饰创作路径,不失为阴沉木精细化开发利用的全新路径。

    Figure  1.  Design works of brooches (Material: Wood and golden)
    Figure  2.  Design works of brooches (Material: Wood and feather)
    Figure  3.  Design works of brooches (Material: Wood and epoxy)
    Figure  4.  Design works of brooches (Material: Wood and antler)
  • [1]
    曾义平周道国. 时光印记, 乌木灼华[J]. 文化月刊, 2014(22): 23-2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HYK201422016.htm
    [2]
    宗懔. 荆楚岁时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8: 32.
    [3]
    贾玺增. 四季花与节令物: 中国古人头上一年的风景[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102-104.
    [4]
    余世存. 时间之书: 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M].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12.
    [5]
    萧放. 荆楚岁时研究兼论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67-76.
    [6]
    张本光. 中国阴沉木的形成与分布探讨[J]. 中国园艺文摘, 2010(8): 30-3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UWZ201008107.htm

Catalog

    Figures(4)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 (233) PDF downloads (13) Cited by()
    Related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