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QIU Zhi-li, WU Mo, WU Hai-gui, YANG Ping, GU Xian-zi. Research on Craftwork and Use of Jade Jues Unearthed from Henglingshan Site in Guangdong Province[J].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 2008, 10(2): 21-25,37. |
[1] |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2000年发掘报告(序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2] |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2000年发掘报告(序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3] |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实验室.横岭山先秦墓地碳-14测试报告[A].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2000年发掘报告[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11—512.
|
[4] |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2000年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8.
|
[5] |
丘志力,吴沫.广东博罗横岭山商周墓地出土玉器的地质考古学研究[A].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2000年发掘报告[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83—498.
|
[6] |
吴沫,丘志力.广东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出土玉器探析[J].东南文化,2005,(3):20—27.
|
[7] |
丘志力,吴沫,魏巧坤.红外光谱技术对广东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出土古玉器上蜡工艺的揭示及其意义[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26(6):1 042—1 045.
|
[8] |
丘志力,吴海贵,吴沫.广东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出土玉器及有关问题[A].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四编)[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597—611.
|
[9] |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2000年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07—108.
|
[10] |
钱宪和.从史前玉石器的旋转工艺制作技术看玉石分化、玉文化的形成与玉器时代[A].钱宪和.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集[C].台北: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2001.59—76.
|
[11] |
牟永抗.浅论中国古玉的考古学研究[A].杨伯达.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57—89.
|
[12] |
周述蓉,钱宪和,谭立平,等.从齐家文化玉器的玉质、次生变化及其工艺制作技术看齐家文化的玉文化与科学技术[A].钱宪和.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集[C].台北: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2001.405—420.
|
[13]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5,(10):865—873.
|
[14] |
辛岩.查海遗址发掘又获新成果[N].中国文物报,1994-05-01.
|
[15] |
高大伦.古玉器中的远古文明资讯举隅[A].钱宪和.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集[C].台北: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2001.19.
|
[16] |
杨建芳.耳饰玦的起源、演变与分布:文化传播及地区化的一个实例[A].中国古玉研究论文集[C].台湾:眾志美术出版社,2001.139—167.
|
[17] |
邓聪.环状玦饰研究举隅[A].东亚玉器I[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86—101.
|
[18] |
华玉冰.说玦[A].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蟾[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27—336.
|
[19] |
石荣传.三代及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5.78—81.
|
[20] |
杨美莉.中国古代玦的演变与发展[J].故宫学术季刊,1993,11(1):1—57.
|
[21] |
葛金根.马家浜文化玉玦小考[J].东方博物,2006,(3):24—34.
|
[22] |
喻燕姣.湖南宁乡出土商代玉玦用途试析[M].长沙:湖南省博物馆岳麓书社,2006.157—165.
|
[23] |
Nguyen Kim Dung.Ancient jade manufacturing tradition inVietnan[A].邓聪.东亚玉器(II)[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383—389.
|
[24] |
邓聪.越南冯原遗址与香港大湾遗址玉石器对比试释[A].南中国及临近地区古文化研究[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4.215—218.
|
[25] |
林业强,郝少康,郭伟民,等.良渚玉器之红外光谱无损分析———表面科学与古玉辨伪研究之一[A].东亚玉器(III)[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
|
[26] |
邓聪,郑炜明.澳门黑沙[M].香港:澳门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6.
|
[27] |
珠海市博物馆.广东珠海市宝镜湾遗址试掘简报[J].东南文化,1999,(2):72—79.
|
[28] |
杨耀林.深圳先秦玉石饰物初探[A].东亚玉器(I)[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317—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