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翡翠”起源及流变的思考

高鑫, 葛文

高鑫, 葛文. 古代“翡翠”起源及流变的思考[J].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19, 21(S1): 180-185. DOI: 10.15964/j.cnki.027jgg.2019.S1.044
引用本文: 高鑫, 葛文. 古代“翡翠”起源及流变的思考[J].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19, 21(S1): 180-185. DOI: 10.15964/j.cnki.027jgg.2019.S1.044
GAO Xin, GE Wen. Thoughts about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ncient "Jadeite"[J].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 2019, 21(S1): 180-185. DOI: 10.15964/j.cnki.027jgg.2019.S1.044
Citation: GAO Xin, GE Wen. Thoughts about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ncient "Jadeite"[J].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 2019, 21(S1): 180-185. DOI: 10.15964/j.cnki.027jgg.2019.S1.044

古代“翡翠”起源及流变的思考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高鑫(1995-),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宝石材料相关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葛文(1968-),副教授,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制备,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金属废液的处理和回收利用等研究工作。E-mail: aiqi200202@163.com

  • 中图分类号: TS93

Thoughts about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ncient "Jadeite"

  • 摘要: 玉石不仅是一种美丽的宝石品种,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与兴隆洼文化同源的中华玉文化拥有着八千年的浩瀚历史。据考证,如今风靡华夏的缅甸翡翠在国内的使用最早起源于南宋,其历史仅八百年余。但是,当时人们观念中的“翡翠”很有可能并不是指缅甸翡翠。基于前人对翡翠文化的相关研究,本文重新整理并探讨翡翠起源及中华文化语境中“翡翠”一词数千年来的演变历史。自春秋始,“翡翠”是指一种生长于南方的美丽小鸟,汉朝时期开始演化出来代指“翡翠鸟羽绿色的美玉”的词义。北宋时期的“翡翠”不仅指鸟,还成为某种玉石的名称,这种玉石很可能是指青金石。缅甸翡翠传入我国的时间不晚于明朝万历年间,且根据《徐霞客游记》的记载,现代“翡翠”概念的萌发不晚于明末崇祯年间。而到了清朝中后期,对翡翠的追捧以及热爱已经席卷全中国了。
    Abstract: Jade is not only a graceful precious gemstone, but also a cultural symbol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jade culture dates back to 8000 years ago, about the same age of Xinglongwa Culture. According to researches, the popular ornament of jadeite from Myanmar actually originates from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of China, around 800 years ago. However, the concept of "jadeite" at that time probably did not equal to Burmese jadeite. This paper attempt to exam and explore the origin of jadeite and the use of this word under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past thousands of years of evolution. The word was first coined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 describe a green-feathered bird in south China. During the Han Dynasty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started to lay more emphasis on the emerald colour displayed in the wings of halcyon and was narrowed down to a certain gemstone of the same luster.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word "jadeite" carried dual significance in its references to both the bird and the gemstone, which was probably more of lapis lazuli. It was not until Wanli Years of the Ming Dynasty when jade from Burma was introduced to the national market. Xu Xiake's Travel Notes writes that concept of modern "jadeite" was invented no later than Chongzhen Years of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And jadeite gained admiration and popularity at the national market of gemston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 玉石不仅是一种美丽的宝石品种,更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她伴随着古代国家政治、神权的变迁,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兴衰更替。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之一的兴隆洼文化同时也是中华玉文化的起源[1]。玉石更是被古代士族阶层赋予人格化内涵,将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与玉石的性质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礼记·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古人的佩玉行为,不仅出于服装点缀心理,更是古代谦谦君子的标志之一,时刻提醒人们“做人当如玉”。

    八千年玉文化的积淀奠定了玉在华夏文化中无与伦比的尊贵地位,古人云“黄金有价玉无价”。而由清朝皇室推至玉石之王的翡翠,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资源的稀缺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珠宝玉石收藏家和爱好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翡翠的美不仅在于其绚丽多彩的颜色,还在于其坚韧致密而又明亮通透的质感,而雕刻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更是将翡翠的美推向“天人合一”的极致。“玉不琢不成器”就是玉石经雕琢后脱胎换骨、华丽转身的最好体现。一件品质、工艺上乘的翡翠雕件足以让人倾其所有,更可以作为镇宅传家之宝。漫漫历史长河中,许多精美绝伦的玉雕作品在一代代人手中流传,并作为一个载体,将“古人”和来者相连。

    明清以前,翡翠可谓隐在深闺不为人知,虽为玉中之王,但在中华玉文化的历史舞台上,只能算做后起之秀。关于翡翠的发现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据《缅甸史》记载,公元1215年左右,缅甸密支那西62公里的南拱河右岸,第一代土司珊龙帕从这条河上游,距今勐拱不远的地方渡河时,在沙滩上无意发现了一块形状像鼓一样的蓝玉,惊喜之余认为是个好兆头,于是决定在附近修筑城市,并起名勐拱,意思是鼓城[2]。这块玉石成为土司家族世代相传的珍宝,而勐拱(缅甸北部)也就是如今翡翠的主要开采地。

    另一个传说认为,翡翠的发现归功于一位中国云南腾冲的驼夫。相传13世纪时,这位驼夫在一次沿西南丝绸之路从缅甸返回腾冲的途中,因马陀着货物一侧较沉,便在雾露河边拾石头平衡马身,回家后发现石头颜色泛绿,经过打磨后显现出碧绿的色泽,而且用它做成的首饰异常美丽,深受人们喜爱。这种绿色的石头便是人们所说的翡翠。

    作为玉石之王的“翡翠”一词,最早并不是指主要产于缅甸北部的硬玉岩玉石(Jadeite),而是指一种主要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美丽小鸟——翡翠鸟(Kingfisher)(图 1),其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春秋时期晋国师旷所著的《禽经》,“背有彩羽曰翡翠”[3],为《禽经》做注的西晋学者张华对此解释道“状如,而色正碧,鲜缛可爱。饮啄于澄澜洄渊之侧。尤惜其羽,日濯于水中。今王公之家以为妇人首饰。其羽直千金[3]”对于翡翠鸟名称的来源,万震在《南州异物志》中指出:“翡大于燕……翠通身青黄……其飞,即羽鸣翠翠翡翡,因以名焉”。

    图  1  翡翠鸟:白胸翡翠(左)和赤翡翠(右)[5]
    Figure  1.  The bird: Halcyon smyrnensis(left)and halcyon coromanda(right)

    “翡翠”可能就是今天的鱼虎、鱼狮、水狗、翠鸟等的统称,它们都有着青翠美丽的羽毛,可能因此而属于同一个族类。翡翠的羽毛很珍贵常被人们取来制作各种装饰品,并有专名称之为“翠饰”。而制作翠饰的工艺则称为“点翠”[4]

    到了秦汉时期,“翡翠”一词依然还是以指征一种翠鸟羽毛为主。如西汉时期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在他的《子虚赋》中写到,“揜翡翠,射鵕鸃”。翠鸟羽毛在当时被特制成起点缀作用的首饰,盛行于王族贵胄之间,(图 2),其魅力之大,足以扰人心智。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曾因对翡翠的渴望赫然对越发动战争,“秦皇挟命录图……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唯发卒五十万”[6]。我国最早的字典,由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许慎成书于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的《说文解字》中对“翡翠”的解释如下:“翡, 赤羽雀也, 出郁林。翠, 青羽雀也, 出郁林”[7]。可见秦汉时期,“翡翠”一词其使用主要还是与代指翠鸟的羽毛有关。

    图  2  点翠凤凰纹头花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Figure  2.  Phoenix head wear with kingfisher craft

    正是由于这种翠鸟羽毛的美丽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很可能从汉朝起就已经有用“翡翠”来专指“翡翠鸟羽绿色的美玉”的习惯了(图 3)。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章鸿钊先生曾在《石雅》一书中引东汉班固《西都赋》“翡翠火齐,含耀流英”、东汉张衡《西京赋》“翡翠火齐,络以美玉”之句,并考证火齐为宝石珠、翡翠与火齐并题,有可能指玉石[8]。其实,古人这种使用“翡翠”来专指“翡翠鸟羽绿色的美玉”的习惯正如使用孔雀石来表示“孔雀鸟羽绿色的美石”一样,其区别只是少了一个用以区分玉石类名称与鸟类名称的后缀“玉”而已。

    图  3  绿色翡翠鸟(左)和汉末绿玉翁仲(右)
    Figure  3.  Green halcyon pileata (left) and green jade Wengzhong at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right)

    魏晋时期,“翡翠”一词拥有翠鸟羽毛以及“翡翠鸟羽绿色的美玉”的双重含义已经被承认于正史当中。《晋书· 舆服志》中记载:“魏明帝好妇人之饰……而冕饰以翡翠珊瑚杂珠……皇后谒庙……八爵九华……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绕以翡翠为华”[9]。许净瞳认为“冕饰以翡翠珊瑚杂珠”中的“翡翠”是指“翡翠鸟羽绿色的美玉”,因为天子冠冕之旒需用玉石穿成,虽然东晋渡江以后服章缺少材料,兼之晋初沿用魏明帝以珊瑚珠作冕旒的习惯,所以改用翡翠珠和珊瑚珠杂串而成,天子之冕旒不比平日常服,如果使用鸟羽会显得轻浮不庄重,这代表的是一国国体[10]。而“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中的“翡翠”显然就是翠鸟羽毛的意思。

    到了繁华奢靡的唐代,对于翠鸟羽毛的追捧不再局限于王公士族之间,上至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喜爱这种精致典雅的饰物。人们将其佩戴在发间或装饰于衣带之中,甚至在屋中帷幔之间也可以见到翠鸟羽毛的痕迹,同时,翡翠羽饰作为一种传递爱意的载体在民间流行开来,其内涵远超鸟羽本身。从晚唐诗人李郢的《为妻作生日寄意》:“金凤对翘双翡翠,蜀琴初上七丝弦。鸳鸯交颈期千岁,琴瑟谐和愿百年”等诗句中便可以看出古人附加在翡翠鸟之上的美好意象。

    宋朝以前,“翡翠”一词大都代指翡翠鸟或者“翡翠鸟羽绿色的美玉”,从未明确对应某种确定的玉石矿物。与此同时,翡翠(Jadeite)也从未以硬玉岩玉石的身份确切出现于历史古籍当中。

    宋代出现了对翡翠性质的首次描述。在欧阳修所著的《归田录》中记载:“余家有一玉罂,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圣俞以为碧玉。在颍州时,尝以示僚属,坐有兵马钤辖邓保吉者,真宗朝老内臣也,识之曰:‘此宝器也,谓之翡翠’。云:‘禁中宝物皆藏宜圣库,库中有翡翠盏一只,所以识也’,其後予偶以金环於罂腹信手磨之,金屑纷纷而落,如砚中磨墨,始知翡翠之能屑金也”[11]。这描述了欧阳修识辨“翡翠”的场景:“欧阳修家中有一个形制精巧的仿古玉罂,起初其友梅圣俞认为玉罂的材质为“碧玉”。因为宋朝时期的“碧色”指靛蓝色或青绿色,此处梅圣俞仅是用前者来形容玉罂的颜色,并非指代现今意义上的和田产碧玉。随后,欧阳修到颍州为官,曾将此物展示给同僚,观者中有一位宋真宗时期的老臣、而今的兵马钤辖邓保吉,认为这正是名为‘翡翠’的珍贵器物。邓保吉称自己是因为知道收藏皇宫宝物的圣宜库中有一只翡翠盏,所以认得出这类材料。后来有一次,欧阳修偶然用金环蹭到罂腹,金环化作碎屑飘落,仿佛磨墨一般,才知道‘翡翠’材质可以削金切银”。

    结合相同时期杜绾在《云林石谱》中对于“翡翠”的记述,笔者认为邓保吉解释玉罂乃取用“翠”字的翠蓝色释义,虽与梅圣俞所称“碧玉”的描述不同,但仅是二人对同一颜色的不同表述。

    对于《归田录》中的这种“翡翠”,南宋的杜绾在《云林石谱》中记述到:“于阗国石出深土中,色深如蓝黛,一品斑斓白脉点点光灿谓之金星石,一品色深碧光润谓之翡翠,屡试之正可屑金润而无声,然石之一叚凡广尺,余择其十分之一二无纎毫瑕玷者极少,故所产处贵翡翠而贱金星”[12]

    引人注目的是,这里提到的“于阗石”不同于多数史料中提到的“于阗之玉”:“于阗国的国石出产于坚硬的山石之中,其颜色深蓝如染料一般。于阗国国石中的一种具有斑斓状的色彩,石料上赋有脉状分布的白色矿物,且其表面还见有点状闪光现象,此种于阗石称为金星石。除此之外,于阗国石还有一个品种,其颜色深青,其光泽温润有度,称做翡翠。经过多次尝试,翡翠确实具有削金的性质,且其削金时,细腻无声。从“翡翠”石中任取一段,总共几尺长的原料取其十分之一二,没有丝毫瑕疵杂质的部分极少,正因如此,在于阗国内贵翡翠而贱金星(图 4)。

    图  4  蓝翡翠(左)和青金石斛(右,古代又称金星石)
    Figure  4.  Blue halcyon pileata (left) and a measuring instrument used in former times made of lapis lazuli (right, also known as aventurine stone in ancient times)

    《宋史》中对“翡翠”记载出现在“于阗国列传”一章:“……所贡珠玉、珊瑚、翡翠、象牙、乳香、木香、琥珀……金星石、水银、安息鸡舌香……[9]”而北宋时期于阗国的版图与阿富汗接壤,与缅甸相去甚远,而恰为青金石的产地;而我国出土文物中尚未出现早于明朝的缅甸翡翠制品[13]。考虑到同时期的《云林石谱》与《归田录》对“翡翠”的描述,宋朝时见诸于史料的“翡翠”玉石,其真实身份很有可能就是青金石。

    明朝万历年成书的《本草纲目·石部》有云:“金星有数种。……又歙州砚石,亦有金星、银星者。琼州亦出金星石,皆可作砚。翡翠石能屑金,亦名金星石。此皆名同物异也。”[14]一句话说明了此时的翡翠玉石已经不再指青金石(“金星石”)了。明朝晚期,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记载到:“潘生送翠生石(翡翠)二块。苏玄玉答华茶竹方环”。[15]

    至此时,“翡翠”一词的命运开始与硬玉(Jadeite)联系在一起(图 5)。有人认为, 在缅甸玉石进入中国以后,因为其颜色多数为绿色和红色,与翡翠鸟颜色相似,所以被赋予了“翡翠”这一美好的名字,其原来的用意可能只是为了与其他玉石区分,久而久之,“翡翠”一词便成为了一个类别的名称。

    图  5  明万历·翡翠鳌鱼佩
    图片来源:婺源博物馆
    Figure  5.  The Wanli Years of Ming Dynasty: A jadeite pendant carved into the shape of a huge legendary turtle

    清朝早期,对于翡翠(Jadeite)的名称还不统一,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叫法,如:云南石、云石、云产石、翠石、翠生石、翡翠石、云玉、碧玉、永昌碧玉、永昌玉、滇玉、云南玉等[16]。而特指缅甸玉石的“翡翠”(jadeite)概念是于清乾隆时期才被宫廷所正式采纳。乾隆时期的鄂辉《平苗纪略》卷二十九记载了皇帝赏赐翡翠玉扳指一枚,然未知出产地[10]。正是从这时起,“翡翠”彻底完成了由指鸟变为指玉的蜕变,开始等专指缅甸玉石。

    翡翠的英文名称为jadeite,其确定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演变过程。如今将jade译为玉,nephrite译为软玉,jadeite译为硬玉。

    十七世纪初时,中国和田玉以及流入中国的缅甸翡翠经由印度、波斯传入欧洲。法国地质学家Damour于1846、1863年分别对它们进行了开创性的科学研究,确认和田玉为闪石类的钙镁铁双链硅酸盐新种矿物,命名为nephrite(即jade nephritique),翡翠为辉石类的钠铝单链硅酸盐新种矿物,据jade加表“石”的后缀“ -ite”命名为jadeite[17]。现在一般将jade作为一个对玉的统称名词,可直接翻译为“玉”。因此Damour的研究就确定了jade (玉的广义)所包括的两个种属,nephrite和jadeite。

    据1916年日本学者铃木敏《宝石志》中记载,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学者将Damour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日本,他们主要根据二种玉在硬度方面的差别,将nephrite和jadeite分别译为“软玉”和“硬玉”。中国人也赞同这一译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18]

    本文对我国历代古籍和文物资料进行了总结,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我国翡翠的起源以及名称由来得到了一些认知。

    “翡翠”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春秋时期,指一种羽色艳丽的小鸟,《禽经》中即有记载,并且这种小鸟被命名为“翡翠”,除了其羽毛颜色外,很可能还与其鸣叫时的声音有关。“翡翠”是从汉朝开始演化为代指“翡翠鸟羽绿色的美玉”。宋朝时期“色深碧光润,正可屑金”的“翡翠”很有可能指代的是青金石。

    缅甸翡翠传入我国的时间不晚于明朝万历年间,且根据《徐霞客游记》的记载,现代“翡翠”概念的萌发不晚于明末崇祯年间。时至清朝早期,对于翡翠(jadeite)的名称仍还不统一,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叫法,而特指缅甸玉石的“翡翠”(jadeite)概念是于清乾隆时期才被宫廷所正式采纳。正是从这时起,“翡翠”彻底完成了由指鸟变为指玉的蜕变,开始等专指缅甸玉石。“翡翠”的矿物学名称“硬玉”是由日本学者翻译法国地质学家Damour对翡翠的英文定名“jadeite”而来的。

  • 图  1   翡翠鸟:白胸翡翠(左)和赤翡翠(右)[5]

    Figure  1.   The bird: Halcyon smyrnensis(left)and halcyon coromanda(right)

    图  2   点翠凤凰纹头花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Figure  2.   Phoenix head wear with kingfisher craft

    图  3   绿色翡翠鸟(左)和汉末绿玉翁仲(右)

    Figure  3.   Green halcyon pileata (left) and green jade Wengzhong at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right)

    图  4   蓝翡翠(左)和青金石斛(右,古代又称金星石)

    Figure  4.   Blue halcyon pileata (left) and a measuring instrument used in former times made of lapis lazuli (right, also known as aventurine stone in ancient times)

    图  5   明万历·翡翠鳌鱼佩

    图片来源:婺源博物馆

    Figure  5.   The Wanli Years of Ming Dynasty: A jadeite pendant carved into the shape of a huge legendary turtle

  • [1] 叶舒宪. 中国玉器起源的神话学分析——以兴隆洼文化玉玦为例[J]. 民族艺术, 2012(3): 21-3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ZYS201203007.htm
    [2] 张竹邦. "玉石之乡"——孟拱[J]. 超硬材料工程, 1993(1): 4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BKJ199301019.htm
    [3] 师旷. 中华传世奇书·中华娱艺奇书第二部·禽经[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9.
    [4] 张仁山. 翡翠辨(之一)[J]. 超硬材料工程, 2003, 15(3): 41-4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BKJ200303012.htm
    [5] 摄影部落. 野渡横舟. 翡翠鸟[EB/OL]. [2019-09-12]. https://dp.pconline.com.cn/photo/3660964_1.html.
    [6] 刘安. 马庆洲(注评). 历代名著精选集·淮南子[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9.
    [7]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13.
    [8] 章鸿钊. 石雅[M]. 南昌: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0.
    [9] 王春阳, 何明跃, 杨娜. 我国"翡翠"身世之探索[A]. 2011中国珠宝首饰学术交流会[C]. 2011.
    [10] 许净瞳. 古代文献中的"翡翠"辩疑[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3(1): 69-7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ZSF201501016.htm
    [11] 欧阳修. 宋人小说之十二·渑水谈录·归田录[M]. 上海: 上海书局出版社, 1990.
    [12] 宋·杜绾. 云林石谱[M].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8.
    [13] 张仁山. 翡翠辨(之二)[J]. 超硬材料工程, 2003, 15(4): 41-4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BKJ200304010.htm
    [14] 赵丽云. 中国古代青金石名称的演化及其内涵[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6(154): 31-3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GXB201801006.htm
    [15]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下)[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16] 张位及. 翡翠之名历经几百年的优化和演绎[J].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14, 16(2): 87-8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SHB201402015.htm
    [17] 徐琳. 翠华玉意两逢迎清代宫廷中的翡翠[J]. 紫禁城, 2018(5): 78-9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IJC201805010.htm
    [18] 廖宗廷. 话说和田玉[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4.
图(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95
  • HTML全文浏览量:  356
  • PDF下载量:  4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9-11
  • 刊出日期:  2019-09-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